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陳繼勇: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原因、本質及中國對策

陳繼勇: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原因、本質及中國對策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陳繼勇教授發言。

本網記者 馮瑤/攝

在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2018年年會上,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陳繼勇教授圍繞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原因和本質展開發言。陳繼勇開門見山地給出了對於此次貿易摩擦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認為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和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以來,中美經貿歷史上最複雜、最惡劣、最綜合、最持久的一次貿易摩擦。至於這個判斷是否準確,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陳繼勇回顧了中美關係演進中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首先,1979年中美建交和簽訂雙邊貿易協議。十年後,1989年美國政府宣布對華實行經濟制裁,中斷了兩國的高層互訪。1995年中美知識產權之爭再起波折,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關係再度陷入危機。但從最近十年的兩國關係來看,從柯林頓時期到奧巴馬政府,中美經貿更多地強調互利合作,而此次貿易摩擦由美國單方挑起並步步升級,試圖遏制中國崛起之意明顯。

為什麼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陳繼勇並不贊成把此次貿易摩擦的爆發歸因於特朗普個人的外交風格,主張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大背景下分析其歷史必然性。縱觀歷史長河,「世界第二」難當。陳繼勇表示,世界歷史上崛起國能順利取代霸權國的,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英國,在工業革命後取代「海上馬車夫」荷蘭;一個是美國,現在的「全球第一超級大國」,美國GDP在19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先後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一。經過20世紀前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戰敗,在美英的倡導下組建了兩大國際經濟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之後又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美國才最終成為引領全球經濟規則制定的世界第一強國,但在此之前已潛伏了半個世紀之久。

陳繼勇回顧了在1945年至1991年美蘇冷戰期間,社會主義蘇聯成為「世界第二」,蘇聯以經濟互助委員會與華沙條約組織為依託,客觀上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以及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美蘇之間的霸權爭奪從古巴導彈危機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最終以蘇聯解體、蘇共丟失政權而告終。蘇聯解體後,世界第三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早在1985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七國財長會議迫使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兌美元急劇升值,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至今未能翻身。陳繼勇表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這必然會引起當今「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美國的高度警覺。為了維護「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美國採取行動遏制中國進一步發展就不足為怪了。

美國以巨大的貨物貿易逆差為借口挑起中美雙邊貿易摩擦,並以此為由在貿易和投資等領域出台系列措施壓制中國,美中貨物貿易逆差真的是此次貿易摩擦的現實起因嗎?陳繼勇指出,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其根本原因是作為老牌守成帝國的美國與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中國之間的全球戰略競爭。此次在經貿領域的競爭具有結構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並非是減少美中貨物貿易逆差所能解決的。具體來講,陳繼勇認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美中貨物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對華的高技術產品出口控制,並非是中國「獎出限入」的經貿政策;另一方面,由於原產地原則和其它統計方法上的重大缺陷,包括轉口貿易存在籠統計入、雙倍計入,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貿易轉移效應等,造成了美中貨物貿易逆差虛高,但並不能真實反映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競爭力和貿易收支。

陳繼勇從歷史大國的戰略競爭與博弈視角出發,認為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實質是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全球戰略競爭;從更長遠的視角看,是中國模式與華盛頓模式之爭,重點在於爭奪世界經濟的主導權和經濟全球化遊戲規則的制定權。美國圍堵中國,扼制中國的崛起,意在繼續主導世界經濟的發展,防止中國對美國霸權的挑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在挑起貿易摩擦的同時,已在經濟、政治、軍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對中國進行了全面施壓、圍堵和遏制。為此,我們必須科學分析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保持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既有戰略的定力,沉著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陳繼勇特彆強調,自力更生才是解決當前矛盾的關鍵所在,只有練好「內功」,才能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 馮瑤)

原標題: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原因、本質及中國對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淼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郭沫若與汪國垣的詩詞唱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