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東坡為何點贊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東坡為何點贊陶淵明

古時候,隱士是受人尊敬的,有的隱士確實遠離塵囂,清心寡欲,對世俗名利視為糞土,陶醉於山林之間,或常醉不醒,自得其樂也。

但是,也有不少隱士被認為是假隱士,乃因仕途不順,或有更大的「上進心」欲求不得,便撒嬌鬥氣避退山林,卻是「身在山林心在朝」,期盼有朝一日再入廟堂,這類歸隱實際上是待價而沽,一直被後人鄙夷。

陶淵明詩

陶淵明不是這樣,《飲酒》詩里寫得很明白,詩人沒有隱入山林,但「心遠地自偏」,儘管還陷在塵世中漩渦里,但心如止水,並實實在在不爭權奪利,更甘於貧困而不願五斗米折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千古流傳名句。詩人採菊東籬下,無意望山,是偶然抬頭,靜穆淡遠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夕陽餘暉里,群鳥歸林,怡然自適。這情景與詩人心境交融,物我合一,大辯不言,在悠悠忘情中領略人生真諦。

這是高境界,真正的詩意境界,蘇東坡點贊:「此詩景與意會,故可喜也」,所謂意會言傳就是這個意思。

凡人在世不可無追求,今日社會大多數人很難「悠然見南山」,必須每日勞作掙得銀子,而且又有幾人甘於貧困!所以,讀古詩詞可以追求意境的感受,獲得的是精神能量的補充,不可哭著喊著要去「採菊東籬下」,也沒人會信你。

筆者讀陶潛,有借力之意,借其洒脫並誠實而煥發出的入世不逆勢之神力,在精神疲憊不堪的時候,默念一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會有一種超然世外的感覺,這,已經很知足了,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魄力所在,有了這些覺得自己還有矯情的資格嗎?

自古聖賢皆寂寞,心遠悠然見南山——真隱士陶淵明

隱士,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們或是被迫或是主動拒絕出仕為官,歸隱山林。他們淡泊名利,心志高潔,令人敬仰。故入仕的人常自嘲道:「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易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指逃避世俗而心無煩憂。

《桃花源記》意境

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縣令等職,後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歸田20多年,創作豐富,直至病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歸田初,陶淵明在家飲酒賦詩,琴書自娛,生活清閑。這時的詩人,過的是舒適的文人閑居生活。50歲以後,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再加戰禍綿延,境遇確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常著文章以自娛」,勞逸結合。

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

不過,陶淵明的晚年多少還是有衣食之憂的,他自己也確實敘說過自己的清貧景況,並寫有相當多的嘆「貧」苦「寒」之句,如晚年的《乞食》詩曾被人看成他淪為乞丐的證據。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其實,陶淵明的晚年,與有「五斗米」俸祿的時期相比,生活狀況是有變化,但他除農業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資,還有顯貴的饋贈。至於故人延請,新知相邀,飯局一直不少,給詩人的資助也是司空見慣的了,所以,魯迅斷言:「縱使陶公不事生產,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淵明詩情畫意

至於《乞食》詩,清人陶必銓指出這是借韓信乞食的故事以起興,故題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詩人晚年遭災時所作,並非反映其平時生活狀況。詩人寫此詩的意旨,主要是讓子孫後代了解他在貧困的情況下如何勵志苦節。

陶淵明詩文集-紀念郵票

陶淵明的《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飲酒採菊,悠然自得,陶公的生活當屬隱士中的佳境了。似乎更印證了李白的詩:「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北大清華「海歸歸海」彰顯學術科研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清華北大海歸女學者為什麼反感被稱「美女教授」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