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史稿》是怎樣修撰的?

《清史稿》是怎樣修撰的?

原標題:《清史稿》是怎樣修撰的?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文 / 林小靜


《清史稿》是由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歷史的未定稿,編撰《清史稿》的目的是「作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讓時人和後來人使能夠對清朝的歷史有較為系統的了解。它並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不屬於正史。《清史稿》的編撰時間是在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由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發起,趙爾巽為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參與編撰《清史稿》的作者人數非常多,有一百多人,大多都是中華民國成立後的滿清遺老。



但是都沒有固定的編製,屬於臨時聘用人員。很多人都是由趙爾巽親自出面邀請過來,比如夏孫桐。1920年完成了初稿,1926年形成修訂稿,最終定稿是在1927年,歷時將近十四年。袁金鎧主持負責書的刊印,共印了一千一百部。


《清史稿》全書共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不過在具體的列傳中,還會涉及到民國初年的重要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以後的張勳復辟、溥儀離宮後出走天津、王國維投北京昆明湖自殺等事件。《清史稿》的主要特點在於內容的豐富和廣泛,因為資料主要來源於《清實錄》、《宣統政紀》、《清會典》、《國史列傳》和一些檔案資料,因此被很多學者列入《二十五史》或者《二十六史》。



趙爾巽


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因為成於眾人之手,分工上是每朝都有一個主要的撰寫人,但是在具體的內容中又會摻雜其他人的筆墨。而且在後來的不斷修訂中,又是由不同的人來負責,這就造成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以至於年月、事實、人 名、地名的錯誤隨處可見。汪宗衍先生曾經詳細校勘了部分《清史稿》,摘出有上千條錯誤,集成一書,名為《讀清史稿札記》。其次,《清史稿》的參與者大多都是滿清遺老,因此可以說是站在清朝的立場來撰寫歷史,貶低民國、讚譽清朝,比如將明末農民起義軍稱為「土賊」,稱太平軍為「粵匪」,辛亥革命被視為「倡亂」,這就有失歷史的公允性,對一些讀者也會形成誤導,這也是《清史稿》無法列為正史學的重要原因。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大駕鹵薄是什麼意思?為何說其是皇家出行的牌面?
二阿哥胤礽為何被康熙帝兩度廢立?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