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易經》——不僅僅是占卜之書,而是中華文化盛典

《易經》——不僅僅是占卜之書,而是中華文化盛典

古老、神秘、深奧的《易經》被認為是一個千古文化之謎,其研究被稱為「易學」。《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學者們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著作,蔚為大觀。

《易經》絕不僅僅是一部占卜之書,而是中華民族的先賢通過研究宇宙、天體的變化,以及天體運行對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的一部科普專著,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淵藪,是古代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是世界文明史的一朵奇葩。

易經與文化

《易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以《易經》規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很少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國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這些規律數千年沉澱與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命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徵,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相契合。

國學易經

《易經》充滿了神奇和奧秘,但絕非僅僅是看風水、看相算命、卜卦問神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於大眾日常生活中,是一部在現代社會中值得人們認真學習的人生寶典,其中既有道,又有術;既有理,又有用。

只要是一個有一定文化基礎、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追求幸福人生的人,都可以從《易》中獲益。易理不僅告訴人們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法則,還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正如孔夫子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倘現代民眾通過學《易》,做到用而知之,會生活得更幸福。

易經與命運

《易經》來源於古代對曆法等規律的社會實踐的歸納與總結,揭示的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面臨的各個階段的表現形式和最佳處理方式,其形象思維之所以能構成應有的體系,在於它不是簡單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在於它表達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質的客觀實在性。

八卦

一切深奧到科學難以解釋的東西都容易被人疏遠,疏遠之後就容易妄加評論,《易經》就是如此。作為集中華文明大成的一部經典,《易經》不動聲色地守護著華夏祖先的智慧,歷經幾千年的風霜雨雪依然光芒四射。

天地人和

《易經》研究貴在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規,也不危言聳聽,更不嘩眾取寵,而是潛心於易理的探究,不排斥《易經》借占卜學修身、謀人事,但做到兼議占卜而不偏重指點迷津、化解災禍之功,論人謀事強調人謀,而非鬼謀、神謀,強調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思想觀念,認為人的品德修養,人的主觀努力可以逢凶化吉,促使事物發生變化,相信人謀在改造環境,促使事物轉化時所起到的作用。這應該是在易學研究領域需要特別倡導的。

易經智慧

《易經》研究應該對由於人為因素被神化、被扭曲的部分正本清源,還其科學特質和哲理內涵的本來面目,使有道、有術、有理、有用的《易經》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讓來自社會、屬於大眾的《易經》回歸社會、回歸大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北大清華「海歸歸海」彰顯學術科研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張小平離職事件警示:建立人才公平管理激勵機制是當務之急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