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頭條丨《聽老兵講故事》活著救死扶傷,死了要把遺體捐獻——吳文奎

頭條丨《聽老兵講故事》活著救死扶傷,死了要把遺體捐獻——吳文奎

原標題:頭條丨《聽老兵講故事》活著救死扶傷,死了要把遺體捐獻——吳文奎



2018年9月的一個清晨,我們來到山西省軍區太原第七干休所,見到了一位儒雅的老人。走進他的家中,目所能及的每一個角落,沙發上、床上、桌子上都推滿了厚厚的醫學書籍。這位老人名叫吳文奎,是一位老軍醫。瀋陽人,出生於1930年,他這輩子,在戰場上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鬥,在他的人生里,也有著三場深刻的突圍戰。

勇往直前,奔赴戰場


1946年,吳文奎參軍進入中國醫科大學,主修外科。1948年錦州戰役打響,他提前畢業開始了軍醫生涯。當時,年僅18歲的吳文奎跟隨部隊進入戰場,在炮火紛飛、槍林彈雨中,他每天看到的是血肉橫飛,每天經歷的是戰爭傷亡。這是吳文奎經歷的人生第一場突圍戰。


當時的醫療條件十分艱苦,隨軍的醫護人員只有他和另外一名醫助。面對著源源不斷的傷員,搶救止血包紮是最基本的,有的還需要就地手術。臉被炸得血肉模糊,胳膊被炸飛,白色的骨頭裸露在外……殘酷的畫面一天天重複出現。但是,吳文奎沒有時間悲傷,沒有時間休息,只是不停地救治。「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要不惜一切挽救戰友們的生命,決不能讓死神奪走他們。」


殫精竭慮,出文著書


抗美援朝結束後,一心想繼續深造的吳文魁爭取到了去湖南湘雅醫院學習的機會。之後,他相繼在石家莊260醫院、唐山255醫院當主治醫生。1970年,吳文魁調到山西原平市野戰醫院直至離休。一輩子潛心於醫學事業,離休後本可以坐享清福,練練太極拳,安度晚年,但是,「閑不住」的吳文奎又給自己定了個任務:他決定和老伴一起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腎病方面的醫學知識編著成書。


這是吳文奎人生的第二場「戰役」。出書的這9年時光,對於他來說,是一場與時間為敵,與身體抗爭的戰鬥,在這場戰役中,同為醫生的妻子董文麗是他最可靠也最有力的戰友。據董文麗介紹,當時,他們撫養著孫女,為了出書生活兩不誤,夫妻二人想出了一個交替工作的辦法:白天董文麗在交幹校上上午班,吳文奎就邊照顧孫女邊在家寫書;下午吳文奎上班,董文麗在家打字校對。老人對電腦並不精通,只能慢慢學、慢慢打,十分吃力。


2009年,這部180萬字的《休克腎》正式出版,為臨床醫學研究留下了許多可借鑒的寶貴資料。


書寫大愛,捐獻遺體


2004年,年近80歲的吳文奎做出了人生又一個重要的決定——百年後他要將遺體全部捐獻給山西醫科大學,為醫療科研事業盡最後一份心意。至此,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三次「突圍戰」。在這場「戰役」中,「行軍」也是十分曲折。吳文奎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生命的精彩和價值。


吳文奎說,當得知他的這個決定時,孩子們並不支持。「大兒子不同意,半夜走了。第二天是二兒子和三兒子陪著我去公證的。」雖然得不到全家人的支持,但吳文奎內心依然無比堅定,不改初衷。他還說服老伴董文麗也簽署了捐獻眼角膜志願書。


「人啊,百年身後一丘土,我一生熱愛醫學,鑽研醫學,最後還能獻身醫學,這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提到捐獻遺體的初衷,吳文奎如是說。


「書山漫道真如鐵,學而研之慢爬坡,人生一世各有志,矢志不移終極是。」這是吳老掛在家中牆上的座右銘,他用一輩子的時間研究醫術、詮釋自己愛黨愛軍的赤子之心。縱使土培掩半身,不減當年精氣神。今天的吳老,依舊沒有歇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年輕人進行思想引導。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都不是吳文奎的選擇。從18歲開始,他這一生都選擇了戰鬥,選擇了奉獻。他為新中國的解放奉獻著,為醫學事業的建設奉獻著,為和平美好的時代奉獻著。


采寫:陳碩


攝像:薛夢飛 張景瑞 張亞東 趙俊

(編輯:張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日報 的精彩文章:

講述者 | 魏巍和他筆下「最可愛的人」
頭條丨《聽老兵講故事》:三過草地的百歲老紅軍——馬志選

TAG:山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