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網紋蟒的彪悍,你不一定懂

網紋蟒的彪悍,你不一定懂



作者 | 謝決明


形色註冊名「期野益智花」,自然愛好者


世界上很少有哪種動物像蛇那樣能引發人們怕極和愛極這兩種截然不同情感。


近幾年來流行養另類寵物的風潮,各種蟒蛇成為頗受青睞的寵兒,讓很多怕蛇人想不通的是,迷戀蛇的人群中MM佔到很大的比例,形成這種迷戀蛇的原因是蛇類具有現在的MM們所普遍喜歡的特質:外表乾淨、性格沉靜、紋飾華麗,形態柔美,往往還給人一種神秘感。


怕蛇的人主要怕的是被蛇咬,喜歡蛇的人主要喜歡的是它不會輕易咬人,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但實際上產生截然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人們對蛇行為認識程度和角度的差異。


喜歡養狗的朋友有沒有想像過一隻大型的阿拉斯加雪橇犬或者藏獒發瘋咬人造成的傷害程度?正因為平時看到的都是狗狗對人友善的行為,潛意識裡就忽略了它們潛在的攻擊能力,相比之下,智商更低,馴化程度更淺的大型爬行動物,攻擊人的意識還要更強一些,但為什麼我們平常看到被我們抬起和摩挲的巨蟒大多是脾氣溫順的傻大個呢?這要從蟒蛇的生理和行為模式說起。


蛇是冷血動物,行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環境條件,在體溫(環境溫度)較低的情況下甚至無法活動,沒有腳的它們也無法跟有腳的動物賽跑,它們的主要捕獵手段是伏擊突襲,追求一擊必中的效果,以節省寶貴的體能,這就要求它們對獵物有精準的判斷,太大的目標無法制服和吞噬,通常會被蟒蛇忽略,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體長在1~2米的蟒蛇會在人們手裡很聽話的根本原因(不相信你體型縮小到一隻老鼠的大小試試,看它還認不認識你這個主人?)。


蟒蛇無法咀嚼,牙齒和臉部的肌肉結構也不具有撕咬的能力,它們是依靠下頜骨骼暫時脫臼形成碩大的嘴巴來整吞獵物的,這種通過自殘來消化獵物的做法顛覆了很多人的想像,朝喉嚨方向生長的無數牙利齒主要是起到在吞咽過程中防獵物滑脫的作用,所以一旦被蟒蛇咬住,即使是蟒蛇自己想鬆口,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話說回來,蛇看到無法吞下的大傢伙(譬如我們)是不是就熟視無睹了呢?當然不是,因為野生動物還有一種本能的行為,那就是防禦。如果它覺得你有可能威脅到它的生命,它也會以命相搏的!我搜集了一些蛇類攻擊人的資料,盤點了一下,有一種大型的蟒蛇出現概率很高,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網紋蟒(Python reticulatus)。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種蛇中霸王。


蟒蛇是個大家族,研究它們的形體後會發現,體型越是細長的種類,活動能力就更強,也更容易有暴脾氣,網紋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蛇,據說最長的記錄超過14米!這個長度在存世的陸生動物中是首屈一指的。體長意味著身體可以有更多的接觸點和著力點,更適合在各種地形條件下活動,絞殺的能力也更強,如果你想用一根繩子打個結,是不是較長的繩子更管用?所以那些異寵粉絲里的爬蟲控,實在喜歡蟒蛇的話,建議養體型粗短的球蟒(Python regius)比較安全。


在公眾平台上曬蟒蛇吃人的恐怖影像是不妥的,下面的幾秒鐘視屏相對不太血腥,我藉此說明一下平時看起來溫順的蟒蛇為何會突然咬人?


先看視頻(怕蛇者慎入或繞路)



根據視頻做出的推論:



1 這是一條網紋蟒,本來就屬於性格比較暴躁的蟒蛇;


2 這是一條未完全成熟的個體,通常情況下自我保護意識更強;


3 被咬的女士身背一隻帶有花紋的雙肩包,包的背帶有可能被視力不很好的網紋蟒誤認為是另一條試圖接近的蛇;


4 女士戴著一副眼鏡,網紋蟒會從鏡片中看到蛇的腦袋在向自己逼近(實際上是自己的影像);


5 突然靠近蟒蛇的舉動讓蛇誤以為另一條蛇試圖攻擊自己,於是出現防禦性的咬人行為。


以上的幾個條件不巧都湊在一起,刺激了動物的防禦性攻擊。


多年前我收集過很多關於蟒蛇的資料,那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蟒蛇最大不會超過8米,不具有主動攻擊和吞噬人類的能力,後來逐漸知道網紋蟒的極端長度記錄在不斷刷新,而蛇吞人的真實記錄還是最近看到的一則印尼蘇拉威西穆納島的54歲女子瓦蒂巴於2018年6月被一條約7米長的網紋蟒吞噬的視頻,不看視頻很難想像一條腦袋僅有手臂粗的蛇居然能吞下一個人!在科學記錄中,非洲的岩蟒也有吃人的記錄,有研究者認為,體長超過10英尺(約合3米)的蟒蛇就能對人類的嬰幼兒造成威脅!



1 2


3 4

1 本文正主網紋蟒,留意它相對細長的身體和琥珀色的眼睛,幾乎純色的頭上有三根細線。


2 緬甸蟒是國內最常見的蟒蛇,它的皮膚被用作二胡的音鼓蒙皮,至今沿用。


3 非洲的岩蟒是另一種有吃人惡名的蟒蛇,細長的體型便於絞殺獵物。


4 傳說中的巨怪,南美的水蚺,因為塊頭太大,經常只能藉助水的浮力才能靈活運動。


考慮到我們對自然的認識還十分有限,你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旅遊和飼養寵物時)對自然界存有一份敬畏之心還是很有必要的,不管在你面前的動物是否可愛或者可猙,最好跟它們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

因為,野生動物的彪悍,你我不一定懂!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


野外科學考察 | 物種鑒定 | 科研材料採集 | 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


家庭園藝 | 自然、文創課程分享 | 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


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動物園為什麼要杜絕遊客投喂
獨花蘭 獨葉蘭 | 一花 一葉 一菩提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