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那些上了哈佛醫學院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那些上了哈佛醫學院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導語:國慶醫學紀錄片推薦2——《醫生日記》

從踏入醫學院的校門的第一天,到成為一名資深的醫生,過程中會經歷什麼?

在美國公共新聞網(PBS)推出的紀錄片《醫生日記》(Doctors" Diaries)中,你或許能得到答案。

這部紀錄片從1987年開始,將鏡頭對準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7名學生,並在之後對他們進行了長達21年的跟蹤記錄。

在這21年里,他們從學校課堂,到醫院實習,再到各式各樣的工作崗位:有的成為了醫生,有的沉迷科研,還有的已經不從事醫療行業……

當然,除了職業成長,不同的人生畫卷也在徐徐展開。在21年里,有的人結婚又離婚,也有人一直單身。

有的人足跡遍布很多城市,有的卻自始至終在同一家醫院裡,二十年如一日地救治著一個又一個病人……

這個紀錄片向大眾展示了醫學生們許多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而各位醫學生們也許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紀錄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記錄的是7位年輕人從入學第一天到畢業的日子,第二部分則是記錄了他們在實習期怎樣接受艱苦工作的挑戰,以及到他們人到中年時,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故事從7位主人公的畢業15周年聚會開始。這7人的身份分別是:

Tom Tarter,經委員會的認證的急救醫師

Luanda Grazette,心臟病科醫師

David Friedman,眼科醫師兼公共衛生研究員

Jane Liebschutz,內科、初級保健和預防醫學醫師

Elliott Bennett-Guerrero,麻醉醫師

Cheryl Dorsey,工作於一個非營利性公益組織,曾在哈佛醫學院攻讀兒科學

Jay Bonnar,精神科醫師

初入醫學門

鏡頭一晃回到1987年,剛剛還在寒暄的中年人都變回稚嫩的少男少女。此時的他們年輕聰明,沒人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

為什麼來學醫呢?Jay表示學醫是他的興趣所在,而Jane選擇學醫是希望能幫助那些沒有良好醫療條件的窮人。

無論抱著怎樣的目的而來,他們都必須很快投入學習中去,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

醫學院的頭兩年充滿各式各樣的挑戰,沒人能說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他們需要參加國家認證醫師考試,繁重的學業壓力佔用了大量的個人時間,他們沒空收拾自己,更沒空洗衣做飯,甚至每天的時間規劃要用秒錶來計算。

醫學的海洋是廣闊而深邃的,徜徉其中不僅需要強大的鑽研精神,還需要一點勇氣。

比如在第一節解剖課,面對著逼真的標本,年輕人們多少都感到了一些衝擊。不過就像Tom說的,要學會用興趣克服焦慮和恐懼。

他們的學習也並不止於「紙上談兵」。David和Elliott每周都會通過給彼此做檢查來鞏固學習,有時也會通過塑料模型來進行模擬操作。Cheryl的教授會模擬病人,讓她對自己進行檢查作為測試。

充實的學習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一轉眼就到了第三第四年,到了他們該進醫院與真實的病人打交道的時候。

明明在前兩年學了很多東西,但來到真正的病房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了。長時間的值班和打亂生物鐘的輪班制度也讓年輕人們感到精疲力竭。

他們還很快意識到醫院裡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制度,而三年級醫學生是最底層……當然這些艱辛都不會打倒他們,因為吃苦是成為強者的必經之路。

在醫院見習期間,病人的生命和生活也是醫生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得了艾滋病的年輕人,躺在病床上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但是沒有遺憾和抱怨,他認為自己已經過了精彩而高質量的一生了。這種樂觀坦然無法不讓人動容。作為三年級生的Jane也為之落淚了。

Jane參與的第一台手術,是一位老先生的冠脈搭橋手術。

術前聊天時,老先生打趣地跟Jane約定好,他出院後會穿蘇格蘭短裙給她看。然而六個小時的手術卻最終沒有成功,醫生宣布了他的死亡

面對這個結果,Jane躲到角落抽泣了起來。主刀醫生教導她,現在保持冷靜和幫助家人度過難關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每一位醫生都會見到很多的生老病死,他們是最需要保持冷靜的人,但這不意味著冷漠。

見慣了生死還依然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和救死扶傷的熱情,是醫生的責任和使命。這對Jane來說一定是寶貴的一課。

終於到了畢業日,每個人都拿到了來之不易的學位證書。這意味著學習的結束,也是事業的開始。

畢業前夕,每個人都拿到了分配給自己的醫院和崗位。畢業之後,他們就要以實習醫生的身份進入全國各地的醫院了。

社會新鮮人

第二部分的紀錄從他們的實習經歷開始。這些新鮮血液在醫院的表現會是什麼樣呢?

Jane進入的是一家經營不善的醫院,她在這裡需要花時間做各種雜事,真正照顧病人的時間不太多,這讓她不是很開心。

David第一次感受到責任在肩,因為病人對自己是如此信任。

Luanda感受到自己像是高年資醫生的廉價勞動力,而作為回報,他們會傳授行醫之道。

在實習的最初階段,原本精力充沛的人都變得精疲力竭。

對病人的關懷和感情建立也是他們實習的重要收穫。Jane實習的內容包括對病人家訪。

她的一位病人同時患有呼吸障礙和抑鬱。她來到病人家中與他聊天,希望減輕他的痛苦。然而一段時間後,這位病人還是選擇了自盡……

Jane主持了他的葬禮,醫生與病人能建立如此深厚的聯繫,這是醫學之外的人文關懷。

Luanda接觸了一位心力衰竭的老人,他非常紳士,對醫護人員的關心甚至超過自己的身體。

然而對於他的病,醫生們已無力回天,只能看著他過世。這讓Luanda非常傷心,不過她也從未奢望人們可以永生。

任何人都不能永遠活下去,醫護人員能做的就是減輕人們的痛苦,讓人們可以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Cheryl畢業後並沒有進入醫院實習,而是在波士頓建立了一個流動護理站,為弱勢群體服務。

後來,她又選擇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修了歷史博士。這看起來很荒謬,不過人生的道路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板,誰說學醫一定要成為醫生呢?

後來的他們

實習期結束後,大家都去了哪裡工作?

四年後,Jay成為了精神科醫生,也經歷了離婚。八年後,他開始在私人診所坐診,並更多地參與教學工作。

如果重來一次,他還會選擇學醫嗎?Jay開心地說,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已經有了最好的風景。

Tom第二次離婚了,並認識了第三位妻子。他在急診科工作,在這裡,沒日沒夜的工作讓他興奮,也讓他見過了很多大喜大悲。

幾年後,他的第三段婚姻失敗,之前工作的診所也與他停止續約,他不得不奔波於各地尋找工作。很快他又再次結婚,有了第四任妻子。

David在眼科研究所工作,他認為眼科是一個讓人覺得自己切實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的科室之一,這讓人很有成就感。

他感到自己很幸運,因為能在這漫長而疲憊的過程後仍然保持狀態良好。他有了美麗的妻子和兩個可愛的孩子,其樂融融。

八年後,孩子長大了,他也升職了,然而他卻與妻子分開了。

他在事業上遍地開花,投身科研和教學,發表了20多篇論文,還參與了公益項目,包括到中國的貧困地區為孩子檢查眼睛。

Jane在四年後結婚,並有了一名繼子。她仍然在實習和做住院醫生的那家醫院裡工作,職位是初級保健醫生。

她感到自己的收入與付出不符,認為初級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避免人們患上重病和接受昂貴的治療,因此為什麼不能給他們更好的待遇呢?

當她三歲的女兒說長大也想當一名醫生時,Jane的心裡五味雜陳。

Luanda在一家製藥公司當臨床科學家,是那裡為數不多的心臟病學專家之一。

她熱愛科研,致力於研究各種藥物副作用對心臟的影響。這項工作使她有很好的退休保障,也有更多閑暇時間。

Elliott在杜克臨床研究所工作,每周兩天在手術室,其它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在這裡他與其他科學家合作進行大規模多中心臨床試驗。

他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要平和得多,因為他不再需要一周工作90小時,可以在工作之餘陪伴家人。

Cheryl成為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的主席,並籌資開辦了麵包車診所。因為她認為改善社區環境比行醫能更有效地使孩子免受傷害。

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這麼些年始終保持單身。

對於7位主人公來說,104分鐘的紀錄只是21年人生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也許,它展現出來的酸甜苦辣不及實際的萬分之一。

感謝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醫學生生活。希望觀眾們看完會有所啟發,無論在哪個行業,都願你享受其中,全力以赴!

來源:梅斯醫學

#你在學醫的時候有什麼感想?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梅斯小可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梅斯醫學MedSci 的精彩文章:

美國最佳醫院的夜晚是什麼樣的?
Blood:可通過石蠟切片鑒別原發性縱膈大B細胞淋巴瘤的分子分類方法

TAG:梅斯醫學MedS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