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穿越到古代,你會怎麼度過假期?

穿越到古代,你會怎麼度過假期?

看夠了國慶的人山人海,今天小編幫你整理一個不用擠人的旅行方案:去中國古代。

古人其實已經很會玩了,打高爾夫球、逛鬼市、聽相聲、騎馬……聽起來好像比我們要高級多了,還不用像我們一樣只能節假日出行,他們的時間自由安排。

嗯,我們也可以的,畢竟只要躺在床上,打開這篇文章,就可以任意念飛翔,來一次純粹的頭腦里的旅行。

1.

紋個身

現在,我們對紋身習以為常,但紋身的故事由來已久。

最早紋身其實是作為一種懲罰措施的,古代的士兵或者老百姓犯法了,就會紋身充軍。

但是由於「紋身」含有嚴懲不貸、誓死血戰的意義,自然易被好勇鬥狠之人所接受。自唐代起此類事件就不絕於史書。如唐代上都街肆的惡少年,「率髡而膚札,備眾物形狀,恃諸軍張拳強劫,至有以蛇集酒家,捉羊胛擊人者」。其中有一喚張乾者,在左膊刺上「生不怕京兆尹」,在右膊刺上「死不畏閻羅王」。

| 日本浮世繪中的九紋龍史進

當然,早在唐宋時期的紋身刑罰中,就已經開始了將紋身轉向美飾的變化。

唐五代時的「劉知遠出去將錢雇請針筆匠文身,左手刺個仙女,右手刺一條搶寶青龍,背脊上刺一個『關天夜叉』」。這明顯不同於只作標記的「刺字」水平,而帶有美飾意味。

這就使我們了解到,唐代「針筆匠」不僅專業化,而且還有粗下、高細之分,粗下者只能作簡單的「刺字」,高細者則能刺出好看又複雜的「花綉」圖形來。

2.

逛鬼市

所謂鬼市,就是清早以衣服、古董為主要買賣的市場,附屬於它的還有出售食物的小市。

宋代開啟了中國近世社會生活的先河,給予近世社會影響很大的諸方面中,就有「鬼市」。在清代仍可找到宋代「鬼市」的影子。宋代的「鬼市」是有限定意義的,它主要是點燈買賣,主要物品是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的古董,這種經營範圍,直到清代仍然如此。

| 現代人的鬼市

宋代陳纂《葆光錄》記錄了一個「俊鬼子」的故事:一軍人早出,見一獨足者卧橋欄上,軍人少壯無懼,將此人抱起,那人是鬼,要求軍人放他,可給予報酬。後來此鬼差人送給人一銀盞。軍人妻子認為不能用神靈物品,便讓軍人賣掉銀盞,買酒肉祭祀。祭畢,軍人向妻子說:其盞像家中銀盞的模樣,莫不是偷我們的嗎?一看,果然如此……

在清早出現的「俊鬼子」,贈軍人的銀盞是偷來的,軍人又將這偷來的銀盞在市場上賣掉,這都是當時「鬼市」曲折而又真實的寫照。而且早市上的許多商販,也是在「鬼市」上討生活的。由早市而「鬼市」,由「鬼市」而早市,編織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異的故事。

3.

打高爾夫球

今日風靡世界的高爾夫球運動,早在14世紀時,在中國就已經十分成熟了。

在元代,去「捶丸」時,所需的各式球棒等器材,就是裝入特製的「提攬」和「皮袋」中,提攜或背著到「捶丸」場地上的。可見二者是十分相似的。「捶丸」時所用的「球棒」和「球」,也與今天的高爾夫球相差無幾。

| 皇帝參加的捶丸活動

「捶丸」的打法和高爾夫球也一致。如「人將木圓球兒打起老高,便落於窩內」,「擊起球兒落入窩者勝」,「球行,或騰起,或斜起,或輪轉,各隨窩所在之宜」,「或立而擊,或跪而擊,節目甚多」。這些記述非常形象地告訴我們:人在打球時,只能是站著將球打起老高,擊起的球在空中作弧形滑行,要越過「障礙」落入窩者才為勝。像今天的高爾夫球比賽一樣,那時的「捶丸」就有側旋球、內外旋球等不同擊球方式了。而且,除了站著擊球式還有跪著擊球式,各種姿式很多。

可見,盛行於世界的高爾夫球的主要面貌在元代「捶丸」中已經具備了。雖然今天高爾夫球的製作方法、高爾夫球杆的製作材料已有了變化,但是高爾夫球的基本原則是中國元代的「捶丸」就規範了的。

4.

聽相聲

相聲起源於何時?《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的門客,為騙出關,學雞鳴,於是「雞齊鳴」。曲藝專家認為,這條史料可稱得上是有關相聲最早的材料。可以這樣說,自先秦以來,相聲的源頭基本是一種以像活、像真為內容的口技性質的伎藝,如宋代《繁勝錄》、《夢粱錄》所說的「喬像生」「像聲」,在繁衍流傳著……

這種摹擬聲音的口技,在明清已成為獨立的藝術樣式。其特點是從單一的模仿某一種聲音,發展到了匯各種聲音於一爐的「象聲戲」。

| 相聲演員馬三立先生

許多相聲表演者要仿效各種聲音,以至要描摹社會情態。如康熙年間的褚人獲的老師周德新,就善於表演「演操」,自撫軍初下教場放炮,到比試武藝,殺倭獻俘,放炮起身,各人的聲音,無不酷肖。還有陸瑞白,善於作釘碗聲,群豬奪食聲,僧道、水陸道場上的鈸聲,大鐃、小鐃,雜以鑼鼓,無不合節,使聽者都忘掉了疲勞。子弟書《鴛鴦扣》說那學鳥叫的「畫眉楊」,也兼表演相聲《大鬧酒樓》……

清代邗上蒙人《風月夢》展示了一位既可學「各色鵲鳥聲音,並豬鴨狸貓雞鳴犬吠,又學推小車大車牛車騾車輕重上下各種聲音」,也兼學各色身份人物聲情,名叫王樹仁的象聲藝人。他所學的人物,有七八十歲的老婦人,操泰州口音的年輕媳婦,稚氣未盡的小和尚,三十餘歲的山西侉男子。其間穿插年輕媳婦為老婦人捶背聲,年輕媳婦學唱小曲《南京調》聲,叩門、開門、關門聲,拉扯打架聲……

不過這種相聲,為了迎合某些聽眾的低級趣味,往往以男女調情、偷奸等市井下流貨色為主,江湖行話管它叫「臭春」。雲遊客《江湖叢談》說,至清末,由於表演這種象聲太缺德,各市場就全部被取締了。

5.

騎馬

歷史學家指出:一部中國北方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北方民族騎馬的歷史。細細推想,這話不無道理。

馬及馬術,的確是北方民族立國的根本:像吐谷渾青海的龍種馬,渤海的名馬,日常馳數百里,千里飆舉電至的匈奴馬,上下崖壁如飛的女真馬,來如激矢,去如絕弦,倏來忽往,雲屯霧散的突厥馬……逐水草而遷徙,征強盛而發展,馬與馬術可稱得上是北方草原地區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特色。

北方民族馬術對漢族影響之大之深。入主中原的滿族,更念念不忘保持北方民族的馬術。《欽定大清會典》就記錄了清宮「御前部隊」設立了專門習馬上技藝的「解馬營」,而且還「設承應技藝馬四十匹」,其目的無非是使北方民族的馬術繼承傳布下去。

| 《神駿圖》(局部),韓干 繪

在清朝初期,每逢上元燈節,都要在北京的西廠,舉行由八旗部隊表演的「騙馬諸戲」:或一足立鞍鐙而馳者;或兩足立馬背而馳者;或扳馬鞍步行而並馬馳者;或兩人對面馳來,各在馬上騰身互換者;或甲騰出,乙在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

清末畫家何元俊曾作了一幅這樣的圖畫,刊登於《點石齋畫報》上,以紀錄這清代馬術中的盛典,其意在宣揚清代重馬術的傳統。而早在乾隆時代,御用的西方畫家朗世寧,就曾完成過一幅描繪乾隆率領文武官員和杜爾伯特部上層人物,在避暑山莊觀看馬技表演的《馬術圖》:

一個個英武健壯的騎士,從叢集的馬術騎士隊伍中縱馬馳出,並在坐騎上表演各式頗具難度的驚險動作:一騎士在飛奔的白馬上,一手拿弓,一手握住飛箭。一騎士在飛奔的白馬上,手把鞍撟前的鐵圈倒立。一騎士在飛奔的白馬上,托舉起一名兩手揮舞小龍旗的騎士。一騎士在飛奔的白馬上,直挺挺站立著吹著笛子,神態悠閑……在這些馬術騎士的出發處,還有為數不少的騎士,按照順序,牽引駿馬,準備上蹬,躍躍欲試……

6.

吃快餐

古代中國的快餐,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頃刻間馬上就可以吃上的食物菜肴,如隋朝煬帝時尚食直長謝諷《食經》的「急成小」,它是專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慾的少數人而作的,以體現烹調技術為目的。

快餐的另一個意思是指已形成規模的飲食行業,將原料制配成大批量的食饌,以滿足源源不斷的大眾需要的一種餐飲方式。如唐德宗時長安兩市有禮席,三四百人的飲食,「常可立辦」,這是很典型的快餐了。走到這一步,至少需要具備這樣三個基本條件:

一是專以快捷為主的「快餐」在飲食行業中獨立出來,廚師的刀工尤需出色;

二是各種方便食品花樣繁多,製作技術精湛;

三是烹飪炊具、燃料日趨先進。

| 《文會圖》(局部)宋徽宗 繪

構成「快餐」的這三個基本條件,在唐代的某些地方就已經有這方面的苗頭了,如《太平廣記》說長安有不少「沽漿賣餅之家」,這可以理解成小「快餐」店,還有推車出賣蒸餅、賣的、粥餅餺飥店、店,凌晨,城市裡門未開,已有賣餅糕的了……這都是名符其實的為生活忙碌的人們製作的「快餐」。這種現象在宋代尤為突出。

只要翻開洪邁的《夷堅志》,隨處都可見到形形色色的市民,在商品大潮湧來的時候,紛紛選擇飲食服務的職業為賺錢的捷徑,如有賣餅餌蓼的,賣蒸芋的,賣粥的,賣胡餅的,賣豬羊血羹的,還有賣專育鰍鱔於瓮器中,旋殺旋烹的魚飯快餐的……

文字參考:伊永文《到中國古代去旅行》

圖片來自網路

要是你能去中國古代,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可以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哦

編輯 | MN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楚塵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吹口氣,就能點火?
有些人表面風風光光,背地裡卻在偷偷吃草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