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沈從文:從圖書館走出的文學和文物大家

沈從文:從圖書館走出的文學和文物大家

【核心提示】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少年投身行伍,青年勤奮寫作,30年代後在山東、北京等地高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

早年的古籍閱讀

1920年,已是警察所辦事員的沈從文,因與熊希齡的親戚關係,而讀了其藏書室林紓譯的狄更斯《賊史》、《冰雪姻緣》、《滑稽外史》、《塊肉餘生述》等小說。這些小說對他來說彷彿是良師益友,帶他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

1921年,沈從文做了湘西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陳渠珍的秘書。陳渠珍在軍部備有一個收藏豐富的私人文物、圖書室,其中有百餘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餘箱書籍、大批碑帖、一部《四部叢刊》。沈從文負責對陳渠珍收藏的圖書、古董進行目錄編製,並將陳渠珍讀過的好句子抄下來,以備其查閱。他常常翻閱《西清古鑒》、《薛氏彝器鐘鼎款識》等書,與銅器上的銘文相比較,估出它們的名稱與價值,其鑒賞水平日漸提高。為弄清自己不熟悉的一部古籍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他反覆研究《四庫提要》。這一段整理、登記書畫的經歷,是沈從文第一次真正深入地接觸文物、書籍,為他後半生從事文物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埋下了最早的種子。

圖書館的自學歷程與專業培訓

1922年夏天,20歲的沈從文「為尋求理想,想讀點書」,隻身來到北京,開始在京師圖書館的自學歷程,凡能看懂的,不論新舊都翻翻。他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著文學的滋養,閱讀了《筆記大觀》、《紅樓夢》、《小說大觀》、《玉梨魂》等大量古代的筆記、小說,還如饑似渴地閱讀了《改造》、《嚮導》、《新年青年》、《新潮》、《創造》、《小說月報》等一系列新文化刊物。沈從文一邊大量閱讀,一邊堅持進行文學創作,四處投稿。1924年,《晨報副刊》刊登了沈從文的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郵的信》;此後,《平凡的故事》、《遙夜》相繼刊發。

然而,讀書和寫作,對於當時的沈從文來說,雖極其需要,但未免太過奢侈,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四處奔波。幸而北京大學林宰平教授看了《遙夜》後,了解了沈從文的生存狀況,找到梁啟超做介紹人,由此,沈從文得以到熊希齡辦的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熊希齡又送沈從文到北京大學圖書館,跟隨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目錄學家袁同禮學習編目和文獻學。沈從文在北京大學三個多月的學習,是他接受的唯一一次圖書館學專業培訓,不僅非常難得地受到了名家的指教,也接受了嚴格和正規的學術訓練,為他以後的文物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沈從文始終認為文學創作才是他最為鍾愛、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工作之餘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不懈地寫作。1926年,沈從文辭去了圖書館工作,走上了他專業從事文學創作的征程。1928年至1936年他創作了200餘篇文學作品和藝術批評、文學評論,著名代表作《邊城》、《長河》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之後,他先後在山東、北京等地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從事文物的分類、標籤、講解、鑒定和研究工作。他更加潛心讀書,鑽研各種文物考古、歷史、藝術、建築、工藝美術、服飾方面的書籍。早年的經歷,使沈從文在研究中國的文物考古時,顯得那樣得心應手。到1962年,他寫出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明錦》、《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研究著作,成為我國將文獻與文物相結合進行歷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2月10日第557期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智庫論壇第四場在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