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一)匈奴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匈奴屬於突厥族群(包括金山突厥、丁零、堅昆等)之一支,但匈奴王族是商朝北逃的夏桀的兒子淳維的後裔。「匈奴」即鬼方、混夷、獯鬻、葷粥、獫狁、胡等的異譯。「匈奴」原義,直譯成漢語為「人」,意為「天帝之子」。

匈奴族是「胡」的基礎吸收周圍各族人民發展起來的。在匈奴共同體中,有休屠、宇文、獨孤、賀賴、羌渠等部。其下,還有眾多氏族,如攣鞮氏、呼延氏、蘭氏、須卜氏、丘林氏、喬氏、當於氏、韓氏、栗籍氏、沮渠氏等諸姓。匈奴族早在公元前7、8世紀時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了。匈奴人最初的中心在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帶,後始逐步移居漠北。所屬各氏族和部落,彼此間並沒有永久性的盟約關係,只是根據共同的利害關係隨時聚合離散。頭曼創立了匈奴帝國,統一了蒙古高原各突厥部落,與河西走廊吐火羅人、大興安嶺東胡人並立為草原大帝國。

東漢時期,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歸順中國,在五胡亂華中,被殺死或被漢族同化,從歷史上消失。北匈奴精壯人員向西逃到歐洲,威脅日爾曼人和羅馬帝國,後來逐漸衰落,與後來的柔然厭達人一起被融合成了兩個民族:一部分被突厥人融合,一部分被烏拉爾民族的馬扎爾人融合;殘留在漠北的十餘萬戶北匈奴人後來與鮮卑融合,逐漸失去民族特徵,從歷史舞台上消失。

(二)鮮卑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戰國時期,今大興安嶺,居住著東胡,屬於蒙古族群。燕昭王時(前311-279年)東胡曾打敗燕國,後來,燕國又戰勝東胡,迫使東胡向北退卻一千餘里。燕國便在東胡退出來的地方設置上谷(今河北懷來縣)等五郡,並修築長城。東胡又擄掠過趙國代郡的人眾,前273年趙國打敗東胡,前265年趙國又一次擊敗東胡。東胡勢力強盛時,不斷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財物,經常與匈奴兵戈相見。匈奴冒頓單于時,乘東胡輕敵毫無準備之機,突然發動進攻,大敗東胡。從此東胡勢力大衰。

烏桓是東胡人的一支,居地在今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前119年霍去病大敗匈奴左賢王兵,使烏桓人從匈奴的壓迫下解脫出來。漢武帝把烏桓遷徒到上谷等五郡邊塞外居住,設置「護烏桓校尉」管轄烏桓各部。 東漢時,在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市)仍置護烏桓校尉,並用烏桓騎兵征討匈奴、鮮卑。公元二世紀末期,中原地區爆發黃巾大起義,烏桓統治者蹋頓在192年統一烏桓各部。207年,曹操親征烏桓,大破蹋頓於柳城(今遼寧遼陽),得降眾二十餘萬人。這些烏桓人被遷入內地,逐漸與漢族融合;少數留居塞外的烏桓人,很快又為鮮卑人所征服。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鮮卑也是東胡的一支,居地在今大興安嶺。 48年,東漢王朝採取聯合鮮卑、孤立打擊北匈奴的政策。從漢光武帝末年到漢明帝、漢章帝三四十年間,鮮卑一直歸附漢朝。85年,鮮卑與南匈奴、丁零等族共同向北匈奴發起進攻。87年,鮮卑再次攻入匈奴腹地,大敗北匈奴,佔據漠北地區,開始融入了部分北匈奴人的血液。從此,鮮卑逐漸強盛起來。

150年,鮮卑首領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建立牙帳,組成了「南抄漢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的部落大聯盟。181年擅石槐死,軻比能興起,兼并漠南各部,再度統一鮮卑。到250年,鮮卑分裂為許多部落,其中強大的有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拓跋鮮卑的祖居地在今呼倫貝爾高原,今內蒙古鄂倫春旗嘎仙洞發現的石室,就是拓跋鮮卑祭祀祖先的地方。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人進入內地,建立了前燕、後燕等幾個割據政權,後來拓跋鮮卑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內地的鮮卑族到隋朝時期完全被漢族同化。

柔然的統治核心是東胡苗裔郁久閭氏族,但大部分臣民是突厥語族各部。郁久閭氏的始祖木骨閭曾被拓跋魏抓作奴隸,後逃到烏蘭察布高原,將遺留在蒙古高原而沒有南下中原的鮮卑人組織起來,建立柔然政權,後來進入漠北,蒙古高原廣大突厥語族各部再度被鮮卑人統治。374年,柔然進攻中亞北部的北匈奴餘眾後裔,迫使匈奴人向西逃竄。北匈奴人渡過頓河,打敗並臣服了高加索山北麓的阿蘭人。

402年,柔然在首領社侖時,勢力強大起來,在漠北弱洛水(今蒙古土拉河)建立汗庭,社侖自稱為丘豆伐可汗。柔然汗國與北魏王朝長期攻戰,柔然勢力被削弱。公元410年社侖為北魏所敗。

五世紀後半葉,柔然內部連續發生被奴役部落的反抗和逃亡。敕勒族一次有十餘萬戶西遷,脫離柔然統治,對柔然政權影響很大。此後柔然與敕勒展開了三十多年的拉鋸戰爭。到六世紀初,役屬於柔然的突厥族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反抗柔然貴族的統治。552年柔然首領阿那瑰為突厥所敗,柔然汗國亡。柔然的語言是東胡後裔諸語言的一種方言,但在蒙古高原突厥語世界中逐漸被同化。

(三)突厥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突厥族群同化了吐火羅人,成為黃白混血人種,仍居住在蒙古高原中西部。後來分化為四個部落:丁零、匈奴、堅昆、金山突厥。金山突厥初游牧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匈奴稱霸蒙古高原時期,鈉都六被推舉為金山突厥首領,吶都六有十個妻子,她們所生的兒子都「以母族為姓」。訥都六死後,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繼任首領。

金山突厥後來遷移到高昌(今吐魯番)的博格多山。5世紀中葉,柔然進入高昌一帶,金山突厥又移居阿爾泰山南麓,成為柔然的「鐵工」。487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弟弟窮奇率10餘萬戶,脫離柔然,從漠北西遷至高昌西北,自立為王。在這以後30多年間,柔然與高車副伏羅部彼此攻戰,互有勝負。508 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圖西征高車,被副伏羅部王彌俄突殺於今巴里坤湖。金山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出其不意邀擊鐵勒,收服鐵勒5萬餘戶。土門自恃強盛,向柔然求婚,被阿那瑰拒絕,土門轉向西魏求婚,西魏將長樂公主嫁給土門為妻。 552年,土門破柔然,阿那瑰自殺。於是土門自稱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國。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柔然太子庵羅辰率眾投奔北齊,柔然殘餘部眾另立阿那瑰侄鐵伐為汗,後又立鄧叔子為汗。553年土門死,兒子科羅繼位,號乙息記可汗。科羅在位一年逝世,弟弟燕都繼位,號木杆可汗。公元555年,木杆可汗出兵進攻柔然殘部鄧叔子,徹底滅亡了柔然。柔然殘部向西逃竄,在突厥追擊下一直逃到歐洲,與後來西逃的厭達人逐漸發生融合,稱阿瓦爾人,公元800年被查理曼滅亡。

金山突厥進而佔據了原由柔然統治的蒙古高原絕大部分地區,又北向吞併了兄弟民族契骨(堅昆)。接著東進至遼河上游,逼契丹東移,契丹有萬餘家逃往高麗寄居。556年,木杆可汗和西魏涼州刺史史寧聯合進攻吐谷渾,大獲全勝。565年,土門的弟弟室點密在波斯配合之下,滅嚈噠國,進佔中亞河中地區,以阿姆河與波斯分界。後來,突厥又乘波斯薩珊王朝衰落之機,南渡阿姆河,佔領阿富汗。

突厥汗國的首都設在今哈爾(拉)和林。突厥可汗之妻的稱號為可賀敦;可汗的子弟一般稱為特勤。突厥的官員分為十等,葉護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擔任,往往成為可汗的繼承人;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頡利發、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為突厥可汗派駐屬國的代表,負監督之職。

572年,木杆可汗弟弟倫缽可汗繼位。581年倫缽病死,乙息記可汗科羅的兒子攝圖繼位,為沙缽略可汗,居於哈拉和林;倫缽可汗子庵羅稱第二可汗,遷居土拉河;木杆可汗子大邏便為阿波可汗,居於哈拉和林西北;室點密的兒子玷厥為達頭可汗,居於伊犁河流域;攝圖之弟處羅侯,稱突利可汗,統治奚、霫、契丹等族。

582年沙缽略可汗的妻子北周公主為報仇,煽動反隋,是沙缽略發兵40萬入寇,衛王楊爽等在呼和浩特市大破沙缽略軍。沙缽略可汗殺死阿波的母親,阿波投奔達頭可汗。達頭派阿波東征,阿波幾次打敗沙缽略,收復了自己的領地。居博格多山脈的貪汗可汗,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也歸附阿波可汗。於是,以達頭可汗為首的四支力量聯合起來,公開反對沙缽略可汗,形成了獨立的西突厥。從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

西突厥可汗,號稱「十姓部落」,控制了中亞。640-648年間,唐朝佔領了天山以北地區,並在西域設置了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軍事據點。651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叛唐,唐朝發兵平亂,於657年擊滅西突厥政權。

在東突厥汗國內,金山突厥分布在南部,鐵勒諸部則在北方。今土拉河北有僕骨、同羅、回紇、拔也古、覆羅等鐵勒的大部落,其首領都有「俟斤」稱號;另外還有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鐵勒「諸姓」部落。契骨位於葉尼塞河上游,在汗國的西北部。

頡利可汗在620年繼位以後,任命次弟為延陀設,主管延陀部;步利設主管霫部(突厥的東南方);統特勤主管胡部(來自中亞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 (色楞格河東),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東面)。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鐵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區的北面。

585年,沙缽略可汗被西突厥達頭可汗所困,又東畏契丹,向隋告急,請求寄居呼和浩特市。沙缽略依靠隋朝支援,擊敗西突厥的阿波可汗。587年沙缽略可汗病死,弟處羅侯繼位,為葉護可汗。處羅侯即五可汗分立時東面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賜旗鼓西征阿波可汗,生擒阿波。588年,葉護可汗西征時中箭身亡。東突厥國人擁立沙缽略的兒子雍虞閭為主,稱都藍可汗。都藍可汗上表隋文帝請求通婚,而駐守突厥北方的處羅侯之子突利可汗染干,也請求通婚。隋文帝於597年以宗室女為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都藍大怒,與西突厥達頭可汗合兵襲擊突利可汗。突利戰敗,部落潰散,突利可汗南逃朝見隋文帝。於是隋左僕射高熲、右僕射楊素分東西兩路出擊突厥,達頭可汗身受重傷敗逃。599年隋朝封突利可汗染干為啟民可汗,在今山西省朔縣築城給啟民居住,隋皇室又將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為妻。但是,都藍可汗不斷侵擾啟民,為此,隋朝讓啟民可汗率部今陝西省靖邊縣和今內蒙古准格爾旗之間放牧。599年,都藍可汗被部下殺死,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力圖兼并東突厥汗國。隋朝命啟民可汗派部下分幾路招撫東突厥各部。601年突厥9萬人降隋。啟民可汗又派遣若干使者,前往北方招撫鐵勒諸部等。603年,鐵勒的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達頭可汗,歸附啟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內遷。達頭部眾潰散,達頭可汗西奔吐谷渾,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啟民可汗把達頭的部眾收歸自己統率,並北遷蘇尼特右旗,便於管理整個東突厥汗國。

609年,啟民可汗病死,子咄吉世繼位為始畢可汗。615年隋煬帝巡狩北塞,始畢可汗圍攻煬帝於雁門(今山西省代縣)。隋末,地方割據勢力乘機崛起,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始畢封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梁師都引突厥攻破陝西省定邊縣;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畢可汗封之屋利設;其餘如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後稱臣於突厥。619年始畢可汗之弟俟利弗繼位,為處羅可汗,處羅復以隋義成公主為妻。620年處羅可汗死,處羅可汗弟咄苾繼位,為頡利可汗,他又以義成公主為妻。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627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叛離突厥。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與李世民結盟,突厥屬部契丹也歸附唐朝。這一年,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薛延陀可汗,唐太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630年,李靖夜襲定襄,破突厥軍;李世勣大破突厥軍於呼和浩特市。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蘇尼失擒送頡利,降唐,東突厥汗國亡。

降唐的突厥群眾多達10餘萬人,唐太宗將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東起幽州西至靈州之間。646年,漠北薛延陀可汗無道,被回紇等部攻殺,回紇等十一個鐵勒部落 「百餘萬戶」內屬。唐在哈拉和林置翰海都護府,統轄漠北各部督府、州;在雲中(和林格爾縣)置雲中都護府,統轄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頡利失敗以後,李靖遷突厥殘部數百帳於雲中,以阿史德為其首領。後來雲中都護府易名為單于大都護府,瀚海都護府易名為安北大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和安北大都護府下屬的各都督府、州為「羈縻府州」,是唐朝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轄區包括在唐帝國的版圖之內。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679年,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反唐,二十四州突厥酋長響應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包頭市,擒反叛酋長,殺突厥可汗。突厥迎頡利可汗侄伏念為新可汗,伏念向裴行儉投降被殺。682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佔領呼和浩特市,招集伏念亡散殘部,自立為可汗。開始進攻并州和單于都護府,被薛仁貴擊潰。後突厥又頻繁入侵,693年骨咄祿病卒,弟默啜即位,向武則天投降,並消滅反叛唐朝的契丹軍隊。

698年默啜叛唐,武則天派狄仁傑出戰。默啜又一再侵擾中原北邊,707年張仁願擊敗來犯的後突厥軍,並趁默啜西征突騎施之機,乘虛而入,奪取漠南,在黃河北築三座受降城,截斷了後突厥南侵之路。默啜改向西域擴張,714年進攻北庭都護府,被都護郭虔瓘打敗。默啜年老以後,更加昏庸暴虐,屬部紛紛離散。葛邏祿降唐,原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祿屋部歸降。716年默啜北征九姓鐵勒拔曳固部,被殺死。九姓鐵勒中的拔曳固、回紇、同羅、霫、仆固五部一起歸附唐朝,被安置在山西省朔縣。

骨咄祿之子闕特勤殺死了默啜諸子,擁立哥哥默棘連為毗伽可汗。734年毗伽可汗死,兒子伊然可汗繼位,不久病死,其弟繼立為登利可汗。741年登利可汗被殺,骨咄自立為可汗。 742年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聯合攻殺骨咄葉護,推舉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和葛邏祿的首領分別擔任左右葉護。後突厥另立烏蘇米施可汗,744年拔悉密攻殺烏蘇米施可汗,後突厥立其弟白眉可汗。回紇和葛邏祿一起攻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南下佔領突厥故地,745年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後突厥滅亡。

(四)回鶻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秦漢時代丁零主要分布在今貝加爾湖一帶,後來一部分丁零人南遷,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丁零,稱之為敕勒(鐵勒)。由於鐵勒乘高輪車,南北朝時被人們稱為「高車」,袁紇為當時的高車六部之一。

隋代,袁紇演變為韋紇,分布在鄂爾渾河支流土拉河北,有10萬人口,群眾推舉時健俟斤為首領。時健死後,兒子菩薩繼位,韋紇易名回紇。627年,回紇、薛延陀、拔野古等部叛離東突厥。頡利可汗派侄兒欲谷設率領10萬騎兵討伐之,被菩薩打敗。東突厥亡後,回紇與薛延陀兩部稱雄漠北。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回紇本身原由九個氏族組成:第一個是葯羅葛,這是世襲回紇可汗家族的姓氏;二是胡咄葛;三是咄羅勿;四是貊歌息訖;五是阿勿嘀;六是葛薩;七是斛嗢素;八是葯勿葛;九是奚耶勿。 以回紇為首的「九姓」部落聯盟有回紇、仆固、渾、拔曳固、同羅、思結、契苾、阿布思、骨侖屋骨。

菩薩死後,吐迷度繼任。646年,吐迷度聯合仆骨、同羅等部滅亡薛延陀汗國。647年正月,唐朝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任命吐迷度為瀚海都督。648年吐迷度之侄烏紇與其連襟俱羅勃謀殺吐迷度。燕然副都護元禮臣擒斬烏紇,俱羅勃被軟禁。唐太宗提拔其子婆閏繼其父職。651年瑤池都督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唐時,婆閏率領5萬騎兵,協助唐朝打敗賀魯,收復北庭(治所在吉木薩爾)。661年婆閏去世,侄兒比粟毒繼位。680年比粟毒死,兒子獨解支繼位。武則天在位時,後突厥默啜勢力強大,奪取鐵勒故地,回紇與契苾、思結、渾三部南下,遷至甘州(張掖縣)、涼州間。獨解支死後,兒子伏帝匐繼任瀚海都督。716年九姓鐵勒拔曳固部人殺死默啜。漠北的回紇別部移健頡利發與拔曳固等5部歸唐,被安置在山西省朔縣北。719年伏帝匐死,兒子承宗繼任唐瀚海都督,為甘、涼二州間鐵勒南遷四部的領袖。727年承宗遭河西節度使陷害,流放廣西上思縣,死於當地。唐朝任命回紇人伏帝難為瀚海都督,承宗族侄瀚海司馬護輸為承宗報仇,伏兵襲殺河西節度使,回紇部重返漠北。745年回紇等部和唐軍聯合,消滅後突厥。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被唐玄宗冊封為懷仁可汗,懷仁可汗南居突厥故地,立牙帳於杭愛山脈和鄂爾渾河之間。第二年,懷仁可汗攻殺後突厥最後一個君主白眉可汗,從此,回紇汗國取代了後突厥汗國。747年懷仁可汗子磨延啜繼位,號葛勒可汗。

755年,安祿山率領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15萬人發動叛亂,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756年唐肅宗即位於靈武,派遣郭子儀部將鐵勒人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發兵援助。回紇葛勒可汗派葛羅支領兵入內地,與唐兵部尚書郭子儀所部朔方軍會合,殺敵3萬,俘虜1萬。757年葛勒可汗派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率領4000多精兵至鳳翔。唐皇子李俶與葉護結為兄弟,李俶率領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部眾15萬人,在長安附近與安祿山叛軍10萬進行陣地戰。唐將李嗣業、僕固懷恩殺敵6萬人,收復長安。李俶大軍至河南靈寶,敵軍15萬潰退,唐軍收復洛陽。759年,回紇葛勒可汗死,次子移地健繼位,稱牟羽可汗,其妻為僕固懷恩女。795年,回紇奉誠可汗阿啜死,無子,國人立其相骨咄祿為可汗,唐朝冊封他為懷信可汗。王室易姓,從此回紇原來的王室葯羅葛氏失勢,其後裔被懷信可汗送入唐朝內地。832年,昭禮可汗為臣下所殺。839年,回紇宰相陰謀叛亂被彰信可汗殺死,另一名宰相掘羅勿聯合沙陀朱邪赤心攻殺彰信可汗。這時,疫病流行,天降大雪,牲畜死亡,發生饑荒。840年,回鶻別將句錄莫賀與黠戛斯聯合,出動10萬騎兵進攻回紇,殺可汗和掘羅勿,回紇汗國滅亡。

841年靠近回紇牙帳的十三部推舉烏希特勒(勤)為烏介可汗,烏介可汗向唐朝借兵謀復國,並借烏拉特前旗居住,唐武宗不許。烏介可汗怨恨,進攻大唐,受傷。846年宰相逸隱啜殺烏介於阿爾泰山,立其弟遏捻特勤為可汗。848年依附於室韋的回紇遏捻可汗,聽說室韋將把他送往幽州,連夜西走,不知所終。南下投唐的回紇王子嗢沒斯被封為懷化郡王,843年回紇特勤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紇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3萬人,相繼至幽州降唐,他們被安置於中原各地。

回紇汗國滅亡以後,回鶻人全部西遷,分成三支: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一支投葛邏祿。「投吐蕃」的一支回紇人到達了河西走廊,依附於張義潮,後來發展成為甘州回鶻。「投安西」的一支回紇,在首領龐特勤率領下至安西都護府,後來發展成為西州回鶻(高昌回鶻),同化了當地的吐火羅人,後改稱為「畏兀兒」。 「投葛邏祿」的一支回紇,後來和葛邏祿等部一起建立了黑汗(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同化了當地的雅利安人,成為維吾爾族的先民和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金山突厥人也大部分離開蒙古高原,遷往中亞西部和小亞細亞,同化了當地的雅利安人和希臘諸印歐民族。

金山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6世紀東伊朗人種粟特人幫助金山突厥創製了古突厥文,有40個字母,從右向左書寫,與古日耳曼人使用的盧尼文相似。後來回紇人也使用這種突厥文。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金山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韋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金山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人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金山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五)契丹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柔然國亡後,住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鮮卑後裔逐漸發展為契丹族,分為八個部落。北魏時,契丹各部落已開始對外擄掠,並以馬匹、皮毛與北魏交換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開始組成部落聯盟,聯盟長由大賀氏選充,有勝兵四萬。唐朝在契丹住地設松漠都督府,加號大賀氏聯盟長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武則天統治時期,契丹背唐,依附於突厥。唐玄宗時,突厥逐漸衰落,契丹再度附唐。

契丹貴族涅里背唐自立,重建部落聯盟,劃分為乙室、迭刺兩個大部,自遙輦氏貴族中推選聯盟長,號稱可汗。涅里任軍事首長,稱夷離堇。這時,契丹處在回鶻汗國的統治之下,長達一百多年。

北方游牧民族史科普

鮮質可汗時,契丹不斷向外擴張,擄掠鄰近部族和漢人地區的居民。痕德堇可汗時,迭刺部貴族耶律阿保機當選為聯盟的夷離堇,多次帶兵攻掠唐朝州郡,俘獲牲口。906年,耶律阿保機充任聯盟長可汗。916年,建立了契丹國家。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

由於吉爾吉斯的祖先黠戛斯退居薩彥嶺-唐努山故地,契丹統治了整個蒙古高原和東北。1125年遼為女真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重建遼國,史稱西遼,又稱哈刺契丹(黑契丹)。

契丹的語言是東胡後裔的語言,它和蒙古語親屬關係密切。中間剃光,留下邊沿頭髮的髡髮髮式,體現了東胡後裔諸族的特徵,這種髡髮髮式在烏桓人、鮮卑人中也很盛行。契丹人後來大部分同化於漢人,一部分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六) 室韋

柔然國亡後,住在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東西、額爾古納河兩岸的鮮卑後裔發展為室韋人,分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統治,後與唐朝保持密切關係。室韋又名達怛。

室韋人的語言,保持東胡後裔語言和方言的特點,稱為原蒙古語,這種原蒙古語與後來經過突厥化的古蒙古語有很大差別。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舊唐書-北狄傳》。蒙兀室韋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後來,關於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還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煬王江上錄》。「蒙古」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共同稱謂。

室韋部落從呼倫貝爾草原向漠北高原遷移,最早約在八世紀初。715年,突厥可汗率領軍隊征討烏護(鐵勒)人,破其汗庭,鐵勒人和室韋聯合同突厥軍隊作戰。西遷的原因是為了尋找新的牧場,遷移的過程是緩慢的。後來,在回鶻汗國統治漠北高原時期,室韋與八姓烏護人聯軍,在仙娥河(今色楞格河)等地與回鶻軍隊多次交戰,最後失敗。九世紀以後,當回鶻勢力退出漠北高原時,室韋人的勢力日益增長,已成為人馬眾多的強大游牧部族。

室韋人的西遷,對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變化影響十分深遠,原來布滿突厥語族部落的漠北高原,從此開始了蒙古化過程。因此,在蒙古高原歷史上,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