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以清朝版圖為依據與緬甸進行劃界,可另一國卻提出異議

中國以清朝版圖為依據與緬甸進行劃界,可另一國卻提出異議

中國早期的發源於黃河流域,最初疆域就在黃河流域,後逐步佔據中原地區。對現在疆域做出貢獻的,無疑就是蒙古人建的元朝和滿洲人建的清朝。蒙古人建的元朝對疆域的貢獻就是將雲南一帶納入版圖,以前那裡是南詔、大理國等不屬於中原。清朝則突破了以前中原限於漢地十八省的面積,有了今天的版圖。

朝代有興盛也有衰亡。清朝鼎盛的時候建立起龐大的世界性帝國,但後期面對西方艦船嚴炮,也失去了一些土地。現在劃分國界的時候,我們就常拿出清朝強盛時候的疆域跟鄰國談判。

自元朝開始納入版圖的雲南,也與外部進行劃界,最具爭議的是一塊叫做江心坡的土地,其位置在中國雲南地區,其面積有27000平方公里。在一九零六年的時候,根據當時清國與緬甸所簽訂的條約,劃清了邊界。

對於江心坡到底有多少面積始終都有很多傳言,網上有人說江心坡的面積有七萬平方公里。

現在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江心坡地區,位於中國雲南高黎貢山之西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長約兩千里,闊約五百里。具體指緬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北起於中國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

關於網上流傳的7萬平方公里說,其實是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緬北地區,為麥克馬洪線東段即所謂的中緬未定界北段。現在多屬緬甸克欽邦。而所謂「江心坡問題」,其實就是中緬未定界北段的問題,確切的說,主要是北段邊界是如何勘定的。

這塊地方,在明朝早期是雲南當地少數民族管轄,明朝最為中原傳統王朝,只關注中原,對這一帶根本就不了解。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載:「緬甸(東吁王朝)統一的最後完成,是在莽應龍統治時期(1551年-1581年)。莽應龍先於1555年佔領阿瓦,1556至1557年間又征服了北部撣族諸小國,東部國境到達泰國境內。經過三次戰役,先後佔領孟養、孟拱、蠻莫、孟密、伽沙、猛別等地……」。也就是明朝中期,這塊地方就被劃入緬甸了。

在乾隆年間, 因緬甸是清朝藩屬,因緬甸發生王位之爭,失敗的一方求清軍出兵,清軍一度進入緬甸,曾經把這塊地方劃入清朝版圖。

晚清時期,江心坡已經成為處於克欽族等土著部落獨立狀態,不受清國和緬甸任何一方統治。

但到民國時期的時候,腐敗的民國自身都是軍閥混戰,對外更是無暇顧及,對江心坡就從沒管理過。

1926年秋,英國人佔領江心坡,並實施軟化政策,派受過英化教育的土民潛入坡內宣傳,告以此地非中國所有,中國不會出兵等語。土人遂在英人積極煽動蠱惑下投順。

1931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派尹明德到邊界地區考察,1942年10月,國民政府下令,此後以「巴特開山線」為中國地圖的唯一正確畫法。因此,此後各種中國地圖,皆遵循了這一畫法。但中方不僅沒有實際控制該地區,也沒有照會英國方面。這個腐敗的民國政府只會自己畫地圖玩,自己騙自己,不僅從未實際控制該地,連自己的主張也沒敢跟英國說過。

新中國成立時,中緬邊界的大部分已經劃定,但有三段還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其中江心坡地區為北段未定界。

1956年,中國與緬甸進行多次友好協商,中國也考慮到長期未對江心坡地區進行控制,也為了睦鄰友好,以放棄此地,換取了其他地方劃界的優惠,相當是土地交換,也是平等換一下的意思。

周恩來在報告中指出:「我們應該把清末時候的情況仔細研究一下,作為根據。這是我們研究邊界最主要的根據,歷史的根據。」可見,進行的邊界談判,基本都是以清朝的版圖為依據進行的。

但中緬和平談好的邊界,另一國卻表示不滿,這另一國,就是印度。

印度認為:既然你中國變相承認了「麥克馬洪線」的緬甸段(就是1941年線),為什麼不承認同一條「麥克馬洪線」的印度段呢?

對此,中國回復說:麥克馬洪線緬甸段(1941年線)和麥克馬洪線藏南段(1913年線)不同。1941年緬甸段為國民黨政府當年用換文形式所認同,所以認同前政府主張,所以放棄江心坡。

而在藏南段,歷屆中國政府,包括大清,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未曾給予承認。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難忘的北京西四包子鋪
滿洲人過去關於薩滿的故事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