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平衡飲食有益養生

平衡飲食有益養生

平衡飲食是現代飲食科學的重要標準,飲食失度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飲食適量,在節制飲食方面有許多精闢論述和具體方法。元代著名的蒙古族營養學家、醫學家忽思慧,就在他的《飲膳正要》中告訴我們:「故膳養性者,先餓而食,食勿令飽;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卧,即生百病」。這些都是寶貴的飲食養生經驗之談,告訴我們正確的養生之道。

1.要養成進食定時定量的良好習慣。

明代《修真秘要》中說道:「食慾少而不欲頓,常如飢中飽,飽中飢。」孫思邈《千金要方》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每食不重用」,講的就是吃飯要定時定量,並且不要過量。這對維持胃腸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規律性是十分重要的。這種飲食適可而止、常處不飢不飽狀態的節食理論,與現代科學所主張的觀點非常一致。

不要等餓了之後再吃飯,在感覺餓了之前就要吃飯。因為在我們人體內,食物的消化吸收是有規律的,食物從口腔進入到消化吸收的過程是4至5個小時,然後再進入下一個進食、消化、吸收過程,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一日三餐周而復始的原因,它是維繫我們的生命、保證我們身體健康的源泉。

2.飲食適量,不可暴飲暴食。

按食物的消化規律,一日三餐,兩餐之間適當加一些零食、水果即可。一次進食量過大,會使胃的負擔驟然加重,於是引起胃痛、嘔吐、腹脹、噯氣等癥狀,嚴重者導致急性胃炎、腸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給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難以彌補的。大飢勿飽食,大渴勿過飲。人在大飢大渴之時,最易一次吃得過飽或飲水太多,從而使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古人主張「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這是防止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的科學辦法。唐代藥王、壽星孫思邈告誡道:「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如果一旦出現饑渴難耐的情況,重溫這些節食訓誨,漸漸飲水,就可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3.飲食不可太過勉強。

出現厭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的厭食;二是病理性厭食;種種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厭食。不論哪種情況,只要沒有食慾,就不應當勉強自己進食。積極的辦法應當是:調整飲食結構和習慣,適當增加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多參加文娛活動,保持精神愉快,創造輕鬆的進食環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誘人食慾的飯菜等等。關於勉強進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養生延命錄》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總之還是傷脾胃,而脾胃被中醫視為人體健康長壽的「後天之本」。所以注意節食,保護脾胃,實在是健康長壽的關鍵環節。

4.體胖者更應控制飲食。

古代養生家有道:「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求,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這句話中的科學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肥胖者必須通過削減主食來加強元氣,平衡臟腑功能,這樣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帶來的一系列胃腸道和心血管疾患,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5.吃得過飽有何危害,應注意些什麼?

如果吃得過飽,會增加腸胃負擔,使血液集中到腸胃,使心、腦等重要器官相對呈缺血狀態,肺也會由於缺血影響正常工作,有損於肺功能;如果餓了不及時補充食物,機體就會缺少能量,為了不影響機體的正常運轉,大腦就會下令動用我們體內的儲備能量,來維持身體正常運轉,這樣就會有損我們的元氣。

如果吃飽了,不要立即睡覺,這樣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俗話說,餓了發暈,飽了發困。我們很多人都會有吃飽飯發困的感覺。如果飯後馬上睡覺,所吃食物產生的能量消化不了就會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是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發病的根本原因。

古今中外養生家都十分強調節食對健康長壽的作用。因此,在飲食養生方面,一是要全面攝食,使營養平衡,二是要饑飽得中,保持腸胃的正常功能。在此前提之下合理飲食、平衡飲食。這便是古代養生家節食觀給予我們的啟示,也被現代科學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壽養生良方。

(文/許波 圖/來源網路 編輯/一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試談道教懲惡之理
黃金排毒季,錯過再等一年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