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鬥雞」、「斗蛐蛐」,還有鮮為人知的「鬥鴨」熱

歷史上的「鬥雞」、「斗蛐蛐」,還有鮮為人知的「鬥鴨」熱

我國古代的遊藝中,有一類與「斗戲」相關的活動,即使用各種獸禽蟲鳥相鬥為戲,以此取樂。在漢代的初期,魯公王除了好鬥雞、斗鵝、斗雁外,還醉心於鬥鴨,並為了馴養這些動物,每年耗費的穀物多大二千石。《西京雜技》至於鬥蟋蟀,則在唐宋之後才逐漸流行起來。南宋權相賈似道便是以斗蛐蛐而出名的,是一位「蟋蟀宰相」,還編輯了專門研究蟋蟀的《促織經》,對於鬥雞從周代便已經開始,並在各個朝代長盛不衰,成為有錢有閑人的鬥富手段。

但是在漢代鬥鴨的一度火熱,讓其他斗戲大失特色,沒想到,漢朝的斗戲,竟然在「嘎嘎嘎」的鬥鴨之中開展起來。

孫權畫像

三國形成後,觀賞鬥鴨已經非常流行,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記載了他拆掉孫權次子孫慮的鬥鴨場一事:「時建昌候(孫)屢於堂前作鬥鴨欄,頗施小巧,遜正色曰:「君候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屢即時毀撤之。」孫慮的鬥鴨場建成後,被陸遜看到,嚴肅勸諫他,君候應該以學習聖賢經典為自新,這種東西有什麼用?最後孫慮趕忙拆除鬥鴨場。

有趣的是,這年的魏文帝曹丕派人去東吳求「雀頭香、大貝、明珠、犀角、孔雀、鬥鴨、長鳴雞,孫權皆具與之。」以次可知,在東吳,「斗戲」活動是最全面前衛的。當時的東吳臣下們還說出「不給他」的話,孫權還解釋說:「他們離得這麼遠,而就要這點東西,怎麼好拒絕呢?」

曹丕畫像

此後到了西晉,鬥鴨已經非常流行,當時的文人蔡洪,是一位玩鬥鴨的行家,還為此專門寫出一篇《斗鳧賦》「產羽蟲之麗鳧,惟鬥鴨之最精。」文中列舉出很多中羽類斗戲,但最精彩的莫過於鬥鴨。有的文人看了鬥鴨的精彩後感嘆寫道:「豈筆精之所擬,非意匠之能傳。」感嘆自己的一支筆實在難以描畫出精彩過程。

魏晉士大夫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太子舍人王僧達,以此因病請假,跑到「楊列橋觀鬥鴨,為有司所糾」,可見當時鬥鴨對人的吸引程度。《新唐書太宗諸子列傳》記載了這樣一件鬥鴨的事情:「太宗子李佑喜歡鬥鴨,有一次,手下人疏忽,有四十來只鬥鴨被狸子都給咬死了,李佑知道後異常震怒,「牽連誅死者凡四十餘人」,可見其瘋狂的迷戀程度和任性殘忍。此後,關於「鬥鴨」為內容的活動開始被大量寫進詩歌。「江山春來早可觀,巧將春物妒余寒。水苔共繞留烏石,花鳥爭開鬥鴨欄。」

兒童玩樂圖

鬥鴨史上,有這麼一則故事可資笑談。唐代的陸龜蒙曾在自己的田園豢養了一欄鬥鴨。一日,一位驛使途經該地,用彈丸打死了其中一隻最擅長斗的鴨子。陸龜蒙出來嚇唬說,這是正準備進貢的會學人語的鴨子,併當即寫了個奏本,指責驛使無故殺了貢物。驛使害怕起來,掏出隨身攜帶的全部財物交給陸龜蒙,想以此封他的口。

陸龜蒙畫像

陸龜蒙於是點火燒了奏章,用酒食款待驛使。席上驛使趁陸龜蒙情緒轉好,便打聽起這鴨子的絕技,陸龜蒙這才不慌不忙地回答說:「能自呼自己的名字。」這位驛使始知上當,憤而上馬就走,陸龜蒙急忙叫住他,把錢兩還給他,解釋道:「我不過是開了一個玩笑罷了。」(事見北宋錢希白操《南部新書》)

陸龜蒙,字魯望,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蘇州人,為唐代著名文學家。按《蘇州府志》稱,吳江縣東門外長橋北有鴨漪亭,俗呼阿姨亭,與垂虹亭相對,陸龜蒙當年曾養鴨於此。今天,在甪直保聖寺還存有清同治五年重修的「唐賢甫里先生之墓」,基旁有水閣一棟,方池一溫,當地人認定這是陸色的鬥鴨池,此又是一說。看來陸氏養鴨的名聲,在民間絕不下於他的文名。不知什麼原因,鬥鴨之風后來沒落了。明清以降,史料中已很少再有這方面的記載,最後連鬥鴨的基本規則都都失傳了。

唐代人物畫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