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3分鐘讀懂中國茶史

3分鐘讀懂中國茶史

3分鐘讀懂中國茶史

前言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的發現過程

中國人的祖先飲茶經歷了四個過程:生吃藥用、熟吃當菜、烹煮飲用、沖泡品飲。

藥用,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藥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從生嚼到煮食,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或者灼煮、撈起、加調料。今雲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飲用,飲用源於食用,從食用到飲用,是出於對茶之本味的追求。現代仍然有喝調飲茶的風俗,牧區將茶摻入牛奶共飲,少數民族地區有擂茶和打油茶。

茶文化的形成

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茶逐漸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自此茶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飲茶方式的轉變

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葉碾碎,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歡往茶湯里添加調味料,如鹽、蔥、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時候最多加一點鹽調味。此後唐人飲茶開始提倡茶湯的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宋代點茶法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緻,叫做「龍鳳團茶」。

喝茶時,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用沸水沖點茶。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用茶筅快速擊打,茶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飲茶法一再簡化。

朱元璋大力推廣散茶導致了茶類的異化,以前只有綠茶,後來慢慢又出現了別的茶類。明朝人認為這種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茶葉沖泡的方法也延續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調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時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簡化了很多,更利於茶文化的傳播。

中國茶史

神農時代

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西周、東周

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

秦代

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唐代

1200年以前,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陸羽《茶經》的倡導,唐代飲茶文化盛行。

宋代

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的改進,水質的講究,鬥茶成了一種風潮。

元代

700年以前,開始出現散茶。民間則以散茶為主,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開始出現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為明代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明代

600年以前,朱元璋廢團改散,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清代

300年以前,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近代

1846-1886年:中國茶葉的興盛時期,茶園面積不斷的擴大,茶葉產量迅速增遞,有力的促進了對外貿易發展。鴉片戰爭後,中國茶葉走向衰落。

19世紀30年代,第一批茶園建立在了印度的阿薩姆,當時種植的是從中國帶來的茶樹。很快,印度就成為最大的紅茶供應國,出口到英國和歐洲。

現代

1950-1988年:中國茶葉生產的恢複發展時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視,大力恢復舊茶園,建立新茶園,改進新品種,推行科學種茶,茶葉經濟走向穩定發展之路,使得茶葉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四大產茶區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傳統意義上有四大產茶區,分別是華南產茶區、西南產茶區、江南產茶區和江北產茶區。

特別是在西南、江南和江北產茶區到處都是一派「鄉鄉有茶園,村村有茶樹」的景象。

______

出品:萃辰天心書院

地址: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解放公園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單田芳:我為何能在冤屈與苦難中活下去?
什麼仇什麼怨?證婚人梁啟超婚禮現場痛罵新人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