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朝最恐怖的一個組織,凡是被他們盯上的人,基本上都無一倖免

大清朝最恐怖的一個組織,凡是被他們盯上的人,基本上都無一倖免

原標題:大清朝最恐怖的一個組織,凡是被他們盯上的人,基本上都無一倖免


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可以說,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 ...等。


但是,在清末民初,中國民間喜好談論宮廷秘聞,無論是明示公告還是小道傳言都能成為人們飯後談資。在這種背景下,有關於清廷之事的各家小說應運而出,涉及年代極廣且數量眾多,其中,尤以通俗小說最受歡迎,特點通俗易懂,頗受文化不高的百姓喜愛。


這些小說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學載體,即「講新話」。如:民間盛傳,清朝歷代皇帝中,唯有雍正是一位強權君主,他暴政統治、苛嚴朝政,近乎心狠手辣。其次,民間覺得雍正掀起文字獄,在普天之下安插耳目,令人聞之生變... ...等等之類流言。


當時的雍正形象被刻畫成一位昏庸暴君,與今天我們所知雍正形象截然不同。


當然,流言終歸為流言,最終還是要依據史事而定。那麼,為何當時百姓對這種抹黑的流言如此支持呢?這些流言又是從何而來?這就要談及興起的那些清代小說。涉及到雍正秘聞的小說不在少數,其中有胡蘊玉《胤禛外傳》、孫劍秋《呂四娘演義》、紫萼《梵天廬叢錄》、和蔡東藩《清史演義》、燕北老人《滿清十三朝宮闈秘聞》... ...等代表小說。



並且,這些小說在編寫時,為了引人耳目,製造話題性、傳播度,或多或少會進行誇大杜撰,真實性存疑。官方史書所記載的史事,老百姓早已看厭,他們祈求更加刺激、未知的宮廷秘聞。由此,這些小說的誇大杜撰恰好滿足了民間百姓的獵奇心態,繼而受到歡迎。


在此期間,民間逐漸流傳出一個藝術形象,即「血滴子」,相傳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有關於血滴子究竟來源何時、起於何處,人們並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它從出現之時,便與雍正綁定了聯繫。


上文可知,雍正在百姓心中的形象逐年下降,尤其是「講新話」體盛行的年代,各路小說家便用「雍正」之名編文,吸引百姓就讀。為了迎合百姓心聲,這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其中,一些有意或無意的藝術形象,被百姓拿來對比雍正,進而起到「指桑罵槐」的效果。



而血滴子,便是這類藝術形象。血滴子在剛出現之時,它給人的印象為冷血、詭異、恐怖、聞之色變,一切都與百姓心中的雍正王朝如此貼合。隨著日久,百姓們便認為:血滴子其實就是指的雍正統治下的特務組織與密折制度。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1735年8月20日,勤政聞名的雍正還未休息,依舊在宮內處理這奏摺事物。據傳,這一天,雍正晚上得病,次日凌晨猝然死亡。雍正駕崩的消息來得太過突然,當死訊昭告天下時,民間百姓一片愕然。

他們從清廷頒布的幾句寥寥公示得出,雍正的死因絕非犯病那麼簡單,其後必然還有端倪。由此,民間各種流言、猜想就此興起,當時傳播度最高的一個版本即是呂四娘報仇殺雍正。



據傳,在雍正時期,民間對雍正統治多有不滿,其中便有這麼一位湖南秀才,名為曾靜。他向來看不慣雍正行事作風,遂想要策反之計推翻雍正王朝。然而他終究是太過天真,一屆秀才豈能與皇室作對,加之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曾靜剛策反陝西總督岳鍾祺不久,便被清廷發現。


在古代,謀反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處罰之所以如此嚴重,一是謀反為大逆不道之事,二則為皇室維護自身威嚴,殺一儆百,以儆效尤。雍正對於曾靜策反之事,下令從重懲處,在對其嚴加審問之後,清廷於民間大肆抓捕與曾靜存在干係之人,其中包括其家屬、朋友,隨著深挖,牽扯出浙江文士呂留良,進而掀起轟動全國的文字獄。


曾靜所屬家族被抓後便盡皆抄斬,呂留良因以往書文中存在詆毀清廷的文字,被冠以謀反之罪,滿門處斬。慶幸的是,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當時並不在家中,躲過此次殺身之禍。當時的,呂四娘年僅十三歲,也正是此次事件改變了她的人生命運,那一刻起,她的內心燃氣復仇之火,恨意滔天。



她劃破自己手指,在紙上寫下「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這張血書背後,是呂家祖孫三代幾十條人命,同樣,也表示著呂四娘無可動搖的復仇之心。


一切準備充分後,呂四娘即離開安徽乳娘家中,獨身前往京師。她知曉自己僅有膽識,卻無技藝,如果莽撞復仇,反而收效甚微。為了能夠加大復仇把握,呂四娘尋死這入城尋寫高人學習技藝,待本領得成,再取雍正狗命。


說來也巧,就在呂四娘前往京師的路上,她遇到高僧甘鳳池,呂四娘自感天助神人,遂拜其為師。甘鳳池見其秉性出眾,便將其收為徒弟,且在之後,授予呂四娘飛檐走壁、刀劍槍棒等技藝,使得呂四娘本領日益漸漲。在這些習得的本領中,便有血滴子這麼一種武器。


呂四娘學成之後,憑藉著飛檐走壁,深夜潛入皇宮,趁著雍正不備,將血滴子祭出,削奪雍正頭顱。最後,呂四娘提著雍正首級逃走,自此,一代帝王就此殞命。此事傳出後,民間又稱雍正帝在下葬時,由於缺少頭顱,清室只得用金頭代替,葬在泰陵地宮。


那麼,血滴子到底是怎樣一種武器?它到底有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關於「血滴子」和粘桿處——有關血滴子的記載,多出現在清代小說中。在歷代文人筆下,雍正不再是勤勉伏案的帝王,而是一位精通各家技藝、擅長舞槍弄棒的陰謀家。在他統治時期,曾專門豢養了一幫精通武藝之人,而這些人無意都成為了雍正的「殺人機器」。這些只聽命於雍正的武士,手中持著一種名為「血滴子」的武器,取人首級易如反掌。



經過不同小說家的潤色改編,「血滴子」逐漸不再是殺人武器的代表,取而代之的則為「秘密殺手」的代稱,凡是被他們盯上的人,基本上無一倖免。民間有傳,在康熙晚年的那次皇子爭權之戰中,雍正正是靠著「血滴子」組織殺掉了多位皇子,進而奪得皇位,成就帝王之名。


當然,熟悉兵法軍事的必然清楚,實力再過強大,沒有先進的情報系統也是枉然,容易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著獨屬的情報機構,雍正自然亦不例外。在雍正時期,聞名世間的清朝情報組織名為「粘桿處」。乍聽名字,除了隨意之外,更加令人摸不著頭腦,這「粘桿處」看起來與情報機構毫無聯繫,但這點正是體現了情報機構的隱秘。


所謂「粘桿處」,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專門粘蟲捕蠅的地方,能夠形象表達出該組織的職能特點。在康熙晚年時期,諸位皇子爭奪皇位,若論最風輕雲淡的,自然要論雍正。在那場爭鬥中,雍正並沒有呈現出對皇位的覬覦,反而是置身事外的態度,使得外人覺得,雍正對皇位並無太大興趣。



然而,這只是雍正蠱惑其他皇子的一種手段,為了奪取皇位,他早已私下布置一切,如秘密招募大量武林高手、能人異士,並組建專屬的情報機構「粘桿處」,一切目的就是為了爭奪皇位,清除異己。


並且,古代臣對君的報告名目繁多,清代沿襲前明制度,用題本和奏本兩種形式。題本是較正式的報告,由通政司轉送內閣申請擬旨,再呈送皇帝,手續繁複,又易泄密。奏本不用印,手續較簡,毫無機密可言。奏摺的要旨就在一個"密"字,它由皇上親拆親行,任何第三者都無權拆看,有很強的保密性。

上密折是特權,有權力就有義務,臣子們在洋洋得意於自己恩寵的同時,不知不覺中把前程也付之於這一奏摺了。奏摺的內容千殊萬別,上自軍國重務,下至身邊瑣事,無所不包。雍正朝的密折不但用來陳事,還用來薦人。當然,關於密折制度,有利即有弊,雍正要求各級官員互相監督,使得了解或不了解的官員都納入了互相監督範圍中。



由此,造成的後果便是:文武不同途,這樣互察已出了正常的範圍。上級監督下級,本是應有職責;但密訪密奏,不是正常考核。


因此,雍正駕崩一月後,原監察御史謝世濟和伯爵欽拜就大聲疾呼取消密折制,他們聲淚俱下曆數密報的弊端:「陰險小人常利用密折去陷害正直大臣,小人多妄言,而被彈劾的大臣卻不得其名。此種背景下,進而造成小人猖狂,而被冤枉的人因不知內容而無由申訴,只能在朝中互相猜忌,影響國家穩定。」


關於這種諫言,新當任的皇帝自然不會採納,畢竟,此種制度為先皇所列,他們自然不敢輕易作廢。因此,密折制度得以繼續延續,只不過在這過程中,可能新皇帝覺得訓練特務、安插耳目的方式太過於陰暗,便無形中將其冷落,棄之不用。


自此,雍正時期建立的情報機構及特務組織,逐漸衰落。


參考資料:

『《胤禛外傳》、孫劍秋《呂四娘演義》、《粘桿處,也就是血滴子?》、《滿清十三朝宮闈秘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社 的精彩文章:

慈禧太后有多強勢?光緒皇位她想廢就廢,並且,還找了一個候選人

TAG:山川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