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烏頭宰相」魏裔介的「復性學說」,體現了明末清初的哪些社會特徵?

「烏頭宰相」魏裔介的「復性學說」,體現了明末清初的哪些社會特徵?

《清史稿》中有這樣一句描述:家居十六年,躬課稼穡,循行阡陌,人不知其為故相也,說的就是號稱「烏頭宰相」的魏裔介。

魏裔介,今河北柏鄉人,順治年間進士,一生集高級官僚和學問大家為一體,官至保和殿大學士,他的一些思想主張可以作為我們認識清朝初年社會發展變化的窗口。

魏裔介

人性學說一直是各派教育家、理學家探討的中心議題。魏裔介作為清初廟堂理學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復性學說」,在他看來,無善無惡並不具有說服力,人性的變化並不是因為外物的引誘,而是因為人的自然慾望的驅使,人的慾望是合理的,應該得到承認,這個主張批判了程朱理學中的「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法,基於這一點,魏裔介認為人性本善,而要保存這種善就要從外在的現實中去尋找,這就是所謂的「復性」之說。

魏裔介作為重要人物,被寫入書籍

任何一種學說都有其相應的社會基礎,魏裔介提出「復性」的主張,正是基於當時的社會現狀,復性其實看似是恢復已有的人性之美,其實是希望重塑心中已經塌陷的信仰,因為天命之謂性。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天命就是能夠在生活中少經歷戰亂、流離失所的痛苦。在明清易代之際,這種願望是無法實現的。但是在明朝,陸王心學佔據著對於人性問題的主流地位,王陽明提出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及通過內心體悟的方式達到格物致知的主張更是遭到了魏裔介的批評。在他看來,這是倫理混亂的根源,王氏的無善無惡、為善去惡的主張讓整個社會空談心性、禮崩樂壞,不去通過實際的行動存留人性的美好,而只是空談誤國。此外,因為無善無惡是心之本源,所以人們做事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不考慮大局,人人獨善其身,沒有人願意兼濟天下,而心學對於此的改善主張也是通過內心的頓悟,所以楊慎的那句「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在明朝後期失去了激勵世人的意義。

其次,魏裔介還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王宗沐的《宋元資治通鑒》進行了摘錄和評論,形成了評論性著作《鑒語經世編》,在進行史學研究的過程中,他形成了從歷史中考古今治亂,理會制度典章,其思想體現了在明清易代之際經世致用的思想。

對以往關於人性學說的糾正和批判體現了改朝換代之際社會倫理混亂的狀態,復性學說的提出則體現了在改變之際人們對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希冀,只有通過復興人們心中已有的天性,激發內在的善,才會從個體到群體改變當時社會的風氣,而這種思想的提出則具有很強烈的經世致用的意味,再次從歷史中領悟治理之道也體現了在清朝初年統治者對於穩定社會的需求。畢竟魏裔介他是一個學問家的同時,還是一名官員,他的思想除了學問的興趣,還帶有他所屬的階級的色彩。

參考文獻:

王勝軍:《論魏裔介的復性之學》,《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高玉昆:《「烏頭宰相」魏裔介》,《河北日報》,2017年3月3日

白一瑾:《清初廟堂文人詩學意識形態之建構-以施閏章、魏裔介、馮溥為中心》,《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郁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明代女性的地位特別低下嗎?
努爾哈赤死後為什麼不傳位給多爾袞?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