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史上最讓人著迷的一幅畫,收藏家死前都想燒掉帶走它,今價值更高

史上最讓人著迷的一幅畫,收藏家死前都想燒掉帶走它,今價值更高

明末有個書畫收藏家名叫吳洪裕,臨終前再三給家人交代,他死後一定要燒掉最心愛的一幅畫陪葬,否則死不瞑目。燒掉的那幅畫,家人縱使有萬般不舍,可後來還一狠心就將其扔入了火盆,還好後來侄子吳靜庵趕到,將畫從火中奪出,可畫卷已經被燒成兩半。

此後這兩半殘畫各自流落一方,但無論誰得到它都將其視若珍寶,堪稱史上最讓人著迷的畫卷,兩卷殘畫合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富春山居圖》,畫卷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序」。

畫它的人叫做黃公望,若說這畫傳奇,其實畫家本人的經歷更加傳奇。

黃公望出生在元代,江蘇常熟人,從小熟讀聖賢書,可惜45歲才當了一名小小的書吏。然而,任職沒幾天,卻因為上司貪污受到牽連,引發了一場牢獄之災,蹲了5年的大獄,重獲自由時已兩鬢斑白。

有朋友對他說:「再回來當官吧,書吏的位置給你留著。」 ,黃公望卻斷然拒絕了,他說:「當官,我不去了,你快回去吧,我也要走了」。

朋友好奇地問你去哪,他答:浪跡天涯。50歲?浪跡天涯?開什麼玩笑!在古代,這個年齡的正常人對生活已經沒有了什麼期許,你黃公望是不是腦子出了問題!

之後,他門也不鎖,拂袖而去。

黃公望要學畫畫,他來到當時的大畫家王蒙的門下,王見他已是垂暮老翁,一口拒絕了他的請求,「你都五十歲了,還學什麼畫畫呢,快回去吧」。可是,王蒙卻低估了黃公望的決心,拜師不成那也阻止不了他學畫。

黃公望學習畫畫的方法很特別,常常在一個地方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神情專註,紋絲不動,活像是一座雕塑。就這樣,幾個月後,黃公望的畫技果然大有進步。而後,他拜師趙孟頫,遊歷大江南北,身隨緣動,筆隨心動,沿途的風景變幻成筆下的世界。

元朝至正七年,黃公望79歲,和師弟無用遊歷到了浙江富陽。富陽湖上水面如練,漁歌晚唱,黃公望突然對無用說:「我要留下來畫畫」。無用雖然熟知黃公望的做事風格,但一再勸誡無果,便獨自一人繼續雲遊去了。黃公望一人在湖邊住下,他每天都會到江邊走走停停好幾個小時,終於有一天,來到一塊礁石邊上展開了紙墨。

這之後又有一天,待他剛坐下,背後卻突然出現了一人將其推入江中,老頭兒差點就性命不保,後來幸虧有一個好心的樵夫路過,從水中將其救起。原來企圖要殺他的人名叫汪其達,正是曾經上司的侄子,因為黃公望入獄時曾交代了上司的罪行,因此此人便一直在尋找黃公望的下落伺機報復。這次若不是樵夫相救,黃公望恐怕早已一命嗚呼。樵夫救起他後,見老人家可憐,便熱心腸地邀請他在自家住下。

黃公望沒有拒絕,兩人一路隨江前行,走了十餘里左右,來到了一個叫做廟山塢的地方,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站在高處,江水如練,重山疊嶂,幾戶人家點綴其中,景色美不勝收。黃公望不由得停下了腳步,他對樵夫說要在這裡住下來畫畫。

樵夫幫他蓋了一處住所,黃公望在這一住就是4年。每天,他都會頭戴斗笠,腳穿芒鞋沿著湖邊走上數十里,走走看看,恰到興緻處就展開紙筆,閑散又匆忙,似乎走不完,看不完也畫不完。畫完或自己存留,或贈予村民,當地人因為賣他的畫賺了錢,日子也過得富裕起來。

黃公望畫《富春山居圖》時已經80歲,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他背著紙筆畫卷踏遍富春江的兩岸,用靈魂和這裡的一山一木一濤江水對話,在對話中,他們彼此交流又心意相通。這幅畫花了4年時間,84歲那年他終於完成了畫作,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的參悟。他將筆重重地摔進了江水裡,那不是頓悟,而是超脫。

一年後,黃公望安詳地離開了人世,他的人生一定是充實而不留遺憾的。他死後,這幅《富春山居圖》的經歷也頗為傳奇,先是在黃公望的師弟無用手裡,明朝年間又被才子沈周收藏。可後來,據說在一個深夜,它突然不翼而飛,再怎麼都找不到,直到一百五十年後,重現在收藏家吳洪裕手上,吳把它看得比命都重要,死前的遺願就是要帶走它。

多虧後來吳的侄子吳靜庵及時趕到,從火盆中奪出,但畫已被燒成兩半,前半截稱之為《剩山圖》,後半截稱為《無用師卷》。再後來,它們輾轉多位藏家手中,歲月沉浮,在民間若隱若現。直到1938年,《剩山圖》被收藏於浙江博物館,10年後,《無用師卷》現身於台灣。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被燒成兩段後的361年後,《無用師卷》和《剩山圖》正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重新遇見。兩岸的文化人說這叫:「山水合璧」畫的價值更不言而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中國外交官,被此國人掌摑後用中國武術還擊,至死不丟一點尊嚴!
左宗棠死後,李鴻章前往悼念,看了他送的輓聯,左家人捏一把冷汗

TAG: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