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鳥類的垃圾食品竟是優質蜜源?這話只對一半

鳥類的垃圾食品竟是優質蜜源?這話只對一半

五年前我剛接觸自然科學,還是個植物盲,認識的植物不過狗尾巴草而已。某天在小區里路過一棵小樹,突然心血來潮拍下葉子,發到果殼上求鑒定,很快就收到了大神回復。這使我對植物達人萬分崇敬,覺得他們只要看到植物,植物上方就會自動升起只有他們自己能看見的電子信息標籤。

五年後,至少在本地範圍內,我也已進化為一台人形自走植物標籤機,甚至知道家門口的狗尾巴草不止一種。午夜夢回,我時常想起那棵激發我植物學熱情、使我走上科普之路的小樹。如果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樹的名字,也許我的人生將大不相同。

那棵樹,就是烏桕[jiù]。

五年前的水印尤在,如今小樹已長到需要我仰視的高度,我相信它也一定會投以深情回望。圖片:霜天蛾

觀賞性極佳

烏桕屬於那種一旦認識了就再也不可能被認錯的植物,它的葉子形狀很好看,菱形帶尾尖,辨識度極高。到了秋季,葉子還會變成鮮艷的黃色、紅色、紫色等,極具觀賞性,在園林綠化領域很有價值。葉子拿來做書籤也很合適。

日本奈良東大寺,烏桕紅葉與鹿群成為秋日一景。圖片:Talko / wikimedia

烏桕所在的大戟科,花序結構較複雜,令人迷惑,尤其是大戟亞科中有幾類植物的花序,叫做杯狀聚傘花序,即一枚雌花和數枚後宮雄花共享一個杯狀總苞,就算是放在顯微鏡下看,都未必能理解。

但烏桕的花序顯然簡單很多——雄花和雌花組成一根長達十幾厘米的穗狀花序,其中雄花佔據了花序上大部分空間,雌花較少,只分布於花序最下部。花期的烏桕相當壯觀,嫩黃色的花序根根挺立,襯著綠色的葉子,很有春天氣息。

一根根烏桕花序。圖片:霜天蛾

黃色的部分是雄花,雌花在最下部,就是那幾根綠色的杈。圖片:霜天蛾

鳥類的垃圾食品?才不

在APGⅢ分類系統中,大戟科被動了大手術,四分五裂,其中烏桕屬雖然還在這根大戟的治下,但同樣被拆得七零八落。曾經的Sapium一分為六,烏桕的學名也從Sapium sebiferum變成了Triadica sebifera。從屬名來看,後者更好地描述了它作為大戟科成員的形態特徵(蒴果三爿[pán],每爿1種子);前者則描述了它的作用,指其樹液類似肥皂泡——這種樹與肥皂有不解之緣,它在歷史上常用來做肥皂

烏桕的英文名稱非常油膩,叫做中國牛油(Chinese tallow),也有稍微不那麼油膩的,稱為爆米花樹(Popcorn tree),可能是來自其蒴果形態。

成熟的蒴果。圖片:KENPEI / wikimedia

烏桕的蒴果在未成熟時是綠色的,成熟後就變為棕黑色,裂成三片,露出三粒球形種子。種子覆蓋有白色的蠟質假種皮,它的種加詞sebiferum就是「蠟質果實」。

烏桕原產於中國黃河流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古人很早就開始利用烏桕種子上的蠟質,製作肥皂和蠟燭。去除了蠟質的種子也可以榨油,這種油有毒,不可食用,但可以用來點燈,按《本草拾遺》的說法「燃燈極明」,連點燈都比其他油亮堂。如今,烏桕油在生物燃油領域也很有前景。

成熟開裂的果實和爆米花確實有幾分相像。圖片:Joseph LaForest,University of Georgia,Bugwood.org

東晉郭璞所著《玄中記》有記載:「荊、揚有烏臼,其實如雞頭(芡實),榨之如胡麻子,其汁味如豬脂。」因此有人說:「你看,烏桕並非完全沒有人吃嘛。」事實上《玄中記》是志怪小說,裡面的人好吃毒油,看看就罷。

雖然榨出的油有毒,但如果不通過物理擠壓,烏桕的種子是能吃的,鳥類尤其喜歡,在消化了油脂假種皮後,就會將種子完整地排出去。因烏鴉愛吃,《本草綱目》將烏桕的釋名記為「鴉臼」。

因為富含高熱量的油脂,有人說烏桕的種子是「遷徙鳥類的垃圾食品」。這就是以人之心度鳥之胃了——野生動物冬天難以果腹,食物自然是熱量越高越好,不存在營養過剩的問題,不像肥宅。

啄食烏桕種子的暗綠綉眼鳥(Zosterops japonicus)。圖片:Alpsdake / wikimedia

山村野趣,少不了它

烏桕的葉、花、果都具有觀賞性,古人很是喜歡,在描寫山村野趣的詩句中,常有烏桕的身影,並與梅、楓、鴉等字作對語

如陸遊《園中書觸目》就有「烏柏先楓赤,寒鴉後雁來」;同樣是陸遊的《即事六首·其一》有「寒鴉先雁到,烏桕後楓丹」;仍然是陸遊的《幽興》又有「雁後寒鴉至,楓先桕葉赬」。總之就是跟這幾種生物杠上了,到底鴉和雁誰先到,楓和桕誰先紅,沒有確切結論。

冬季烏桕種子掛滿枝頭,星星點點的白色,如同寒梅。因此在古詩中,烏桕也常與梅作對語。如元代黃鎮成的《東陽道中》有「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前文說到烏桕在國外也叫爆米花樹,這早梅花出了國,變成了爆米花,烏桕很是傷心,因此決定入侵(大霧)。

其實遠觀還挺好看。圖片:Elizabeth Benton,University of Georgia,Bugwood.org

可釀蜜的入侵植物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發明家、科學家,但他不是生態學家。許多人相信,正是富蘭克林於1776年把烏桕從英國引入北美,200年後,烏桕在美國南部泛濫,成為危險的入侵物種

圖片:Joseph Siffred Duplessis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基因檢測技術替富蘭克林摘掉了這口大黑鍋——他只是把烏桕的種子送給了喬治亞州的一個朋友而已,並未引種。

真正的黑鍋來自1905年美國農業部的「外國植物引種部」,這個聽起來像「神奇生物管理控制司」的單位率先在墨西哥灣沿岸各州推廣烏桕種植,以支持當地的肥皂產業,也用於城市綠化。在北美,烏桕因為有毒而沒有天敵,兼之生長迅速,櫱[niè]生及繁殖能力強,迅速在美國南部十數個州泛濫。

烏桕尤其喜歡受擾動的土地,在廢棄的農田、被洪水和暴風雨破壞的森林等,它們憑藉強大的繁殖能力,成為第一批殖民者。烏桕比美國原產的樹木長得更快,育齡也更短——種子發芽後,最快3年便能開花結果。

烏桕的葉子基部還有腺體,會吸引螞蟻,螞蟻則會在這裡「放牧」蚜蟲。圖片:霜天蛾

擴張烏桕的競爭力已經超越了本土植被,並有可能損害生態系統,降低物種多樣性。一項研究甚至發現,如果青蛙產卵的水域泡過烏桕果實,這些卵的孵化率會降低。因此在美國南部各州,烏桕已被列為具有嚴重威脅的入侵物種,並且禁止銷售和引種

路易斯安那州奧杜邦自然中心的員工正在展示一片86英畝的區域,這片區域於2005年被卡特里娜颶風帶來的洪水淹沒,在隨後幾年中,烏桕佔領了這裡超過一半的面積,估計需要十多年才能完全清除。圖片:washingtontimes

不過對於美國的養蜂人來說,控制烏桕不是個好消息。烏桕的花蜜無毒且質量高,已成為美國南部養蜂人的主要蜜源。尤其是墨西哥灣沿海各州,在這些地方,耐鹽鹼的烏桕擠走了海灘或河口的本土植物,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養蜂人也會遷到烏桕種群繁盛的地方,以獲得高質量的蜂蜜。

無獨有偶,刺槐(洋槐)也是優良的蜜源,但在日本被列為有害入侵物種而受到嚴格控制。日本養蜂人成立了一個 「洋槐蜜保護協會」來與之對抗,美國養蜂人或許可以效仿試試。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7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霜天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爸爸!你怎麼躲在這裡?還拿著……我的玩具?
等到大家都能接受彼此,大概就會有美好的顏色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