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高山下的花環》《芳華》,說說我眼中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看《高山下的花環》《芳華》,說說我眼中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又到了國慶長假,華夏大地人潮洶湧,公路鐵路車馬如流,蔚為世界大觀。筆者是一個懶人,哪裡都不願去,身邊又沒女子陪伴,於是就宅在家裡看電影。看的是什麼呢?兩部同題材的戰鬥加文藝故事片,一老一新,老的是《高山下的花環》,新的是《芳華》,應該都是大名鼎鼎的片子。

這兩部電影筆者已看過多遍,但仍時不時地翻來觀摩,每次看完都有頗多感懷。遙想當年,第一次看《高山下的花環》時還是個小學生,學校包場千人同觀。那時看完真是半懂不懂,感覺不到什麼深刻的意義,就是看著戰鬥場面激烈壯觀,明星國強比較臉熟罷了。到了成年後,隨著對那段歷史的加深了解,不僅越來越有壯懷激烈之感,益發對影片加深了讚賞之情。至於後來的《芳華》,相信無數貢獻了票房之力的觀眾都會有自己的評價,仁者見仁。筆者最感興趣的,是這兩部影片折射出的共同的歷史背景,那一場風雲際會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關於那場戰爭的起因、過程、結果,網上已經有大量的文章介紹,本文就不多加展開了。需要評價一下的是,時隔近40年後,回望歷史,這一戰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中越千年往事,各自評說,不足為奇。然而當代我國不遺餘力大量援越,這是有目共睹,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何來換回邊境上的襲擊騷擾打槍開炮?忍無可忍,自然要奮起還擊,這是每一個負責任的國家的當然選擇,無可非議。從國際戰略上說,這一戰加固了中國同西方的關係,換來了近40年的戰略機遇期,實在是大大值得。有人非說此戰是一場投名狀,實為大謬。林衝上梁山那叫投名狀,你不殺一個報名就留不下。中國對越反擊決心已定,老美贊成還是反對都無關重要,關鍵是我們打他還樂意看。投不投名無所謂,這個戰略上的聯盟早在7年前尼克松訪華時就建立了,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時勢如此。1979年的一場熱戰,不過又是添磚加瓦而已。

有了上述鋪墊,下面就可以對兩部電影稍發感想了。

《高山下的花環》拍攝上映於1984年,帶有那個時代鮮明的印痕。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越自衛反擊戰英雄、「新一代最可愛的人」,舉國稱頌,英雄有名。電影中無論是高級首長,還是普通一兵,或者是幹部子弟,或者是莊戶從軍,都殊途同歸,報效祖國,英勇戰鬥,甘灑熱血,無私奉獻。那時的主流價值觀便是如此,大時代,小人物,互為映襯,愛國同行。電影沒有迴避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個別人的思想落後,用雷軍長憤怒甩軍帽的著名橋段鮮明表達了主創人員的愛憎之情。同時,也用趙蒙生的成長過程詮釋了正直善良與公平正義的當代價值。梁大娘、玉秀,還帶著襁褓中的嬰兒,為了省下部隊發給的路費去替犧牲的兒子還債,硬是不坐汽車而用雙腳一步一步走到部隊駐地!同情對她們沒有意義,重諾守信,尊嚴在我,這是歷史凝結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美德!大時代下,什麼是英雄?用片中梁三喜和靳開來兩位烈士的惜別豪言來見證吧:「幹了這一杯,烈士陵園見!」

《芳華》可以說是另一個時代的產物,是改革開放30多年後一種歷史情感的積壓與當下環境猝然碰撞的火花。因為時光已經遠去了那麼久,對歷史的疏離、選擇性的遺忘、缺乏內涵的理解與借題發揮的不滿相互纏繞,使《芳華》成為了近年少見的現象級影片。令人感觸深刻的是,有人看完電影還不清楚那些激烈戰鬥的場面來自於哪一場戰爭,這不能不讓過來者喟然長嘆。應該說,劉峰這個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作為有血有情的軍人,他值得理解;作為戰場上的英雄,他當之無愧;作為半生蹉跎的老兵,他慨然無悔。有人和歷史隔膜很深,看電影也欠仔細,既不理解被貶到伐木連的劉峰怎麼會當上副連長,也不理解對越戰場上會有那麼高大的茅草,還不理解劉峰一個戰鬥英雄如何要去蹬三輪賣書。對此劉峰怎麼說呢?他不過是點燃了一支煙,淡然地對何小萍說:「什麼叫好啊?什麼叫不好?看跟誰比了。要跟躺在陵園裡的這些弟兄們比,我敢說不好嗎?」

沒錯,弟兄們,不必非叫同志們,這也是歷史真實。

再有幾個月,就是那場對越自衛反擊戰40周年了。還能說什麼呢!芳華已逝,高山仰止。英雄垂暮,壯心不已!

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無私奉獻、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吧!這就是筆者今天的感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對越自衛反擊戰揭秘:越南人民軍大將武元甲在1979年
對越反擊戰,在老山打得越軍找不著北的解放軍裝甲兵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