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歷史上的楊家將:楊業鮮為人知的親弟弟與他的後輩

歷史上的楊家將:楊業鮮為人知的親弟弟與他的後輩

自元代以來,楊家將的故事流傳甚廣,主要講的是楊業與他的後代們的故事。其實在歷史上楊業還有一個親弟弟,比楊業更早歸降宋朝,官做的也比楊業更大,他的後代繼續活躍在宋中期的政治舞台上。

(一)

楊重勛,是後周麟州刺史楊信次子,宋雲州觀察使楊業之弟。楊重勛原名楊重訓,後因避周恭帝柴宗訓名諱改。楊信去世的時候,楊業遠在北漢都城太原,部下就擁立楊重勛繼任麟州刺史。楊重勛不久叛周而歸降北漢。麟州在今陝西省榆林市,地處西北邊陲,附近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被統稱為羌族。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冬天的時候,羌族圍攻麟州,楊重勛為了得到支援,就再次向後周投降,被任命為麟州防禦使。自此兄弟二人一個在北漢,一個在後周。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三月,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四月,北漢軍兩次侵犯麟州,均被楊重勛擊退。楊重勛與緊鄰的府州折家在北漢西北防線上形成了相當的威脅。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十二月,宋太祖趙匡胤升麟州為建寧軍,而楊重勛也得以升任建寧軍留後,步入宋軍高級將領行列。

開寶二年(公元969年)五月,楊重勛與代理府州知州折御勛同到開封覲見。府州與麟州相鄰,折家也世代是府州土豪,二人的覲見展示了西北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尊重,宋太祖非常高興,重賞二人,並讓他們返回舊任。

開寶五年(公元972年)九月,朝廷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控制力,採取調西北各地方首領到異地上任的辦法。其中楊重勛就被任命為保靜軍(今安徽省宿州市)留後,後升保靜軍節度使。開寶八年,楊重勛病逝,追贈侍中。

(二)

楊重勛有一個兒子叫楊光扆,曾回到麟州,擔任麟州兵馬都監,在任上去世。楊光扆兒子楊琪,字寶臣。楊琪雖然出身將門,但可能是受當時重文抑武思想的影響,平時特別喜歡讀書,而且才思敏捷,為人謙虛謹慎。古代一人立功,子孫親戚都會受到封賞。楊琪因為楊光扆在守邊期間病逝,被朝廷任命為殿侍。其伯父楊延昭在河北屢立戰功,楊琪也得蔭蔽,逐漸升任至供備庫副使。後來楊琪又相繼擔任河東、京西、淮南三路負責司法與監察的提刑。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楊琪在淮南去世,年七十一歲。接下來,我們重點講楊琪的兒子楊畋。

(三)

楊畋,字樂道,進士出身。我們可以發現,楊業一系多從武,而楊重勛一系在楊琪時已漸轉文,楊畋更是直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畢竟出身將門,仍不免要接觸軍事,這是後話。

楊畋在中舉之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并州錄事參軍、大理寺丞、岳州知州。

慶曆三年(1043年),湖南桂陽監附近的徭族發生嚴重叛亂,騷擾地方。十月,朝廷任命楊畋為湖南提刑,督軍討捕。楊畋招募壯士,深入徭族聚集的各峒。解釋一下,峒是指南方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的行政劃分,一般情況下小於縣。湖南自宋初結束割據以來,數十年未曾用兵,招募的士兵缺乏戰鬥經驗,越往前走接近敵人,心裡就越恐懼。十二月,宋軍進至一個叫孤漿峒的地方,前軍失利,導致全軍潰敗。混亂中楊畋從山岩上跌落下來,正好摔在草地上,才得保住性命。

得到楊畋的敗報,朝廷下詔書給湖南轉運使郭輔之等人,說如果不能以武力平定,可以採取招撫策略。慶曆四年三月,朝廷又派殿中侍御史王絲為湖南體量安撫、提舉捉賊,與楊畋、郭輔之等共同商議平叛。此時楊畋主張剿殺,王絲與其意見相同,郭輔之主張招安,朝中諫官歐陽修、余靖等支持郭輔之,余靖更是指責楊畋採取堅壁清野政策,使百姓受苦,建議朝廷「不可重惜楊畋而輕荊南一路百姓」。

在一片反對聲中,王絲與楊畋堅持打擊敵人,徭人多投降,亂勢得到遏制。慶曆五年二月,楊畋因功升任太常博士,賜五品服。十二月,楊畋因部將胡元戰死被問責,降任太平州知州。

楊畋離開後,繼任者不能採取有效打擊,只知道招安,亂黨再次猖獗,連年不能平,蔓延至廣南。慶曆七年正月,湖南安撫使崔嶧向朝廷請求重新起用楊畋平寇,(「楊畋常戰孤漿峒下,人樂為用,今欲殄賊,非畋不可」)於是朝廷任命楊畋為東染院使、荊湖南路兵馬鈐轄。同時廣南東路轉運使傅惟幾、廣南西路轉運使高易簡也請求朝廷讓楊畋從速進兵。亂黨打不過就又稱願意接受招安,得到朝廷的同意。楊畋奏稱:「賊剽攻湖、廣七年,所殺不可勝計,今使飽貲糧、據峒穴,其勢不久必復亂。」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天亂軍再起,楊畋率部與敵十餘戰,至第二年秋這場亂事才徹底平定。此戰也反映了楊畋雖以科舉出身,但仍有領兵之才,再次證明了楊家將的實力。

皇祐元年三月,在湖南徹底安定後,楊畋上書稱自己在行軍途中遇瘴氣生病,請求重新擔任文職,讓自己治理一個小郡就行。朝廷同意了他的申請,任命他為屯田員外郎、直史館、隨州知州。不久楊畋又被召回朝廷,擔任三司戶部判官。

皇祐二年五月,楊畋奉旨出使河東,籌辦軍中糧草以及處理民間盜鑄鐵錢的事情。同年六月,楊琪去世,楊畋依照禮法停官守喪。楊畋找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給楊琪寫墓志銘。歐陽修與楊琪雖然在處理湖南亂黨事情上意見有衝突,但私下關係還是不錯的,就寫下文章,名叫《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收錄在《歐陽修全集》第二十九卷。

期間南方地區再起戰亂,被後世稱為儂智高起義。儂智高是壯族首領,依附於在今越南一帶的交趾國。後來儂智高繼續力量,打敗交趾軍隊,向宋朝表示願意歸附。按說這是好事,但是由於交趾國是宋朝的藩屬國,現在你儂智高打了我的小弟,當大哥的豈會收你,不然怎麼見人。於是就拒絕了儂智高的請求。儂智高不樂意了,既然打了交趾,那就把你宋也給收拾了,讓你嘗嘗厲害。於是儂智高於皇祐四年四月起兵,一個多月內連陷邕、橫、貴、龔、藤、梧、封、端、康數州,包圍廣州,聲勢浩大。這年六月,宋仁宗認為楊畋久在湖南,熟悉少數民族情況,急招其入朝,在接見後授其為中書舍人、知諫院、廣南西路體量安撫、提舉經制盜賊。

時儂智高攻廣州不克,移軍西走,連敗來討宋軍,如京使、資州刺史、廣南東路兵馬都監張忠、宮苑使、韶州團練使、廣南東路兵馬鈐轄蔣偕相繼陣亡。楊畋不能抵擋,退保韶州。

九月,朝廷貶楊畋為鄂州知州,削知諫院。湖南討蠻,楊畋與士卒同甘共苦,終得成功,為人所稱。而在廣西遇敵退縮,一事無成,因此名聲受損。不久朝廷以樞密副使狄青南征,得以平定兩廣。

不久,楊畋再被貶屯田員外郎。第二年正月又被貶為太常博士、光化軍知軍,仕途進入低谷。這年底楊畋調任邠州知州,此後數年間又起任起居舍人、河東路轉運使,入朝任吏部員外郎、三司戶部副使。

後楊畋又任天章閣待制、翰林侍讀學士、判吏部流內銓。在任期間楊畋曾建議宋仁宗早立太子,又提議重視各路走馬承受的人選,嚴加遴選。改任知制誥。

嘉祐五年十一月,外戚均州防禦使李珣升相州觀察使,單州團練使劉永年升齊州防禦使。在讓楊畋擬定任命詔書的時候,楊畋認為此舉不當,有違組織規矩,拒絕書寫。宋仁宗就準備換個人寫,但是另一名知制誥范鎮也支持楊畋的意見,最終使宋仁宗擱置對兩人的升遷。不久,楊畋升龍圖閣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知諫院。楊畋為人謹慎,給皇帝的奏摺封好後往往多次打開,看了又看,確定無誤後才上奏。

嘉祐六年八月,宋仁宗命楊畋負責審定可以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這月朝廷為了選拔人才,舉行了一場名叫選拔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的考試。楊畋向朝廷舉薦了蘇軾的弟弟、時任澠池縣主簿蘇轍。

閏八月,楊畋又受命與其他兩位官員一同考察各路轉運使和提刑的政績。不久,楊畋又做了一件令人鄙視的事情。

宋建國以來,對宦官的升遷由嚴變松,朝廷準備採取措施進行抑制。但是楊畋與眾人意見相反,上奏稱文官七次升遷而宦官才有一次考察的機會,對宦官來說很不公平,應當一視同仁。此舉雖然得到宋仁宗的支持,但引起士大夫的鄙視,史稱:「議者譏其失職。」

嘉祐七年五月初三,楊畋去世。其家無餘資,宋仁宗特賜黃金二百兩,後追贈右諫議大夫。端午節的時候宋仁宗賜給學士們自己御筆題名的扇子,特地給楊畋了一份,派人放在他的靈柩邊。

縱觀楊畋一生,早年在地方任職,後率兵平湖南亂,取得勝利,平廣西亂,一事無成,因此毀譽參半。入朝後與歐陽修、司馬光、余靖、包拯等共事,也算一時名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久不治自會愈啊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直擊,日本侵略者的猙獰面目,慰安所門前日軍畜生一樣
秦始皇的遺詔真的被篡改了嗎?這一考古發現顛覆你所知的歷史

TAG:病久不治自會愈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