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

夏天烈日當頭,出汗如雨,損耗了身體里太多的元氣,到了秋天,身體就很容易虛弱,因此「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合理的「養秋」進補,是恢復和調養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以便為冬天的到來蓄積全身的能量。

茶可以消脂解膩,補充維生素和纖維素,幫助腸胃解毒和蠕動,排出腸內堆積毒素。因而,選擇喝茶來調節身體功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夏秋換季喝茶的三大好處】

| 預防和緩解「秋燥」

秋季,我們常被鼻子過敏、皮膚乾燥、頭髮乾枯、感冒咳嗽、流鼻血等因天氣乾燥引起的問題困擾。而茶水中的有益成分,對秋燥的各種不適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

女性秋季皮膚補水的時候,不能只依靠「拍水」,也要注意體內補水,以免補進的水分又被「秋燥」不經意的帶走。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 喝茶可以潤肺

夏秋換季時期,天氣處於變化狀態,溫度時冷時熱,空氣變得乾燥,容易傷肺,引起口乾舌燥、乾咳,甚至出現皮膚過敏、呼吸道過敏、感冒等癥狀。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喜潤。秋天尤其要注重肺部的保養。

秋天多飲品質純正的好茶,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不僅有助於生津潤肺,茶中豐富的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後,還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生病,健康養生。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 喝茶健脾胃

每年夏天,空調、冷飲、生鮮、燒烤、啤酒……就成了現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夏季的生活習慣不僅使體內濕寒聚集,高負荷的運轉給脾胃造成沉重的負擔。這樣的情況下,進入秋天后一味強調「貼秋膘」,卻忽視調理脾胃,反而會對脾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喝茶是最好的日常清理腸胃和健脾養胃的方法,茶可以消脂解膩,可以幫助腸胃獲得維生素和纖維素,幫助腸胃解毒和蠕動,排出腸內堆積毒素。 脾胃屬土,是人體運化的核心,土生金,肺屬金,扶土可以生金,因為,養脾健胃也是間接在養胃。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了解完夏秋換季喝茶的好處,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幾款茶。

【適合夏秋換季喝的四類茶】

| 烏龍茶

烏龍茶茶性平和,不熱不寒,最適宜秋季,最為經典的應該是鐵觀音

? 烏龍茶具有很強的消毒和抗癌功效,「陽火」的表現:咽喉不適、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等,烏龍茶就是最好的「平火」選擇。

? 己「貼秋膘」,而烏龍茶可以幫助大家在「進補」的同時,帶走體內多餘的脂肪堆積。

| 白茶

白茶味甘性平,一年四季都可飲用。尤其是老白茶,它茶性比新茶相對溫和,茶氣足,可以幫助身體以排汗的方式將濕氣排出體外,因此飲老白茶時,一定要是熱飲。

? 老茶中的微生物及有益菌,是調節胃腸道的清道夫。

? 老白茶茶湯的水分在體內運化,可以幫助身體帶走夏季積聚體內的陽火,性質溫和的老白茶,剛好適合夏秋換季飲用。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 黑茶

黑茶可以降血脂、降血糖,而且還可以降血壓,糖尿病人多喝黑茶很有好處。平時常喝黑茶能夠殺菌消炎,治療腸胃疾病,同時黑茶還能延緩衰老。喝過的黑茶可以再次利用其煮熱水,用來泡腳可以除臭消炎,洗頭可以去屑止癢。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 花茶

? 菊花茶

秋天氣候乾燥,難免會眼睛乾澀,尤其是學生和總是面對電腦的上班族。菊花茶具有清肝明目、殺菌消毒的作用,而菊花茶同樣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衰老的作用。菊花泡茶時可以放入適量的枸杞,菊花枸杞茶可以滋陰補腎,起到益精明目的作用。

?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又名茉莉香片,是用特種工藝造型茶或經過精製後的綠茶茶坯與茉莉鮮花窨制而成的茶葉品種,既有茉莉花馥郁鮮靈的芳香,又具有綠茶的清爽滋味。所以,在夏末秋初的季節里,喝上一杯茉莉花茶,可以提神醒腦,清涼爽口,消暑解熱。

天氣漸涼,認準這4類茶

喝茶養生是一種很好很健康的方式,但是提前是建立在喝茶喝對了的基礎之上的,當然對於茶的種類也是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若是還沒有喝茶的習慣,那麼不妨從這個季節開始,試著喝一些這個適合這個季節的茶,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整理髮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懂茶妹交流哦~

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並不代表一定懂,你愛喝茶,那麼請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確挑選茶買茶,正確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 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交流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茶源地理 的精彩文章:

大紅袍屬於什麼茶?怎麼泡大紅袍最好喝?比你知道的要複雜!
喝茶是一種生活方式,懂不懂茶不重要,每天喝茶才重要!

TAG:中國茶源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