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詩人杜牧,為何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看了實物,瞬間面紅耳赤

大詩人杜牧,為何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看了實物,瞬間面紅耳赤

最早拿豆蔻來比喻青春少女的,是大詩人杜牧。「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首詩是杜牧寫給青樓女子的,知道豆蔻為何意的朋友,看後恐怕只剩一個想法,原來杜牧真是個「老司機」。古人的心思,尤其是古代的那些文人騷客,用一個「污」字形容他們,絕對不是誇張。可能這麼講大家沒有什麼直觀的感受,上圖大家看一下。

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生在嶺南一帶,一米多高,外形似芭蕉,葉大肥厚。豆蔻在民間又稱「含胎花」,只因其在含苞之時,顯得非常豐滿,在詩文中也常用它來比喻處女,在各種豆蔻中(如草豆蔻、肉豆蔻、紅豆蔻...)又以紅豆蔻最為美麗,因為紅豆蔻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一向被視為愛情的象徵。

杜牧用它來「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因為,「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裊者,當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裊裊」四字。信手拈來,卻又萬分精妙。

古人對人生不同階段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女子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女子十三、四歲稱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稱為「及笄」,古代女子年滿十五歲而束髮加笄,表示成年,又稱笄年。雖然古時禮法規定女子的婚齡約在十四歲至二十歲之間,但人們仍多傾向早婚,實際結婚的年齡通常也比規定的更早,十三四歲對於古代女性而言是一道重要的分界線。它不僅在法律上意味著結婚、嫁娶,同時在生理上、心理上都表示著從少女到人妻的蛻變。

而豆蔻原來比喻嫩芽,關鍵是說十三四歲的少女,再加上「年華」二字,更清楚點明了這個令人喜愛、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麗的年齡時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老師阿吖 的精彩文章:

1840年,清朝號稱世界第一大國,為何打不過英國的一個公司?
蔡鍔將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以後會是什麼發展?說出來你別不信!

TAG:歷史老師阿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