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馬上評|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副教授職稱就夠了

馬上評|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副教授職稱就夠了

馬上評|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副教授職稱就夠了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視覺中國 圖

10月2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傑拉德·莫柔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獲獎理由是3人在激光物理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發明。

這三位獲獎者中,除了96歲的阿什金(到目前為止年紀最大的獲獎者),最受人關注的應當就是59歲的唐娜了,在她身上體現了諾貝爾獎得主的「次要人物」效應。

其一,唐娜是55年來首次有女性獲得該獎項,也是諾貝爾物理獎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前兩位是1963年的瑪麗亞·戈佩特·邁耶和1903年的瑪麗·居里。作為寥寥無幾的女性獲獎者,性別歧視似乎是一個必然提及的話題。

但是唐娜認為,即便是在諾貝爾獎領域女性獲得者相當少,也不存在「弱者呵,你的名字是女人」而受到歧視的現象。她說在她的職業生涯中,「總是被當作(與男性科學家)平等對待」。這也體現在幾年前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認為科學家是培養出來的,無論是男女,只要加以培養,就會成為科學家,不會有男女之別或歧視女性的現象和結果,因為今天的美國女科學家的人數已經與男科學家齊平。同時也說明,只要有成果並加上運氣,就有可能被認可。

在唐娜身上也體現出低職稱反而拿大獎的效應。唐娜獲獎時還是滑鐵盧大學的副教授,她當被問及為什麼一個有成就和聲譽的人沒有成為一位正教授時,她簡單地回答,「我從來沒有申請」。這一點似乎也是唐娜淡泊名利的表現,一個副教授職稱就夠了。如果這是其真實的內心想法,實屬這個世俗世界的一抹光亮。

再聯想到,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次要人物」的中村修二,一生沒有上過重點大學(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最高職務也只是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擔任研發部門的負責人,最高教職不過是日本愛媛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但是,由於其發明了社會所需的成果——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而與赤崎勇、天野浩共同獲得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在唐娜身上體現的「次要人物」效應還表現在,她一生似乎只有這一項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而且是一個偶然並且對研究者來說誰都可能做得出來的實驗結果而終身獲益。這個實驗就是啁啾脈衝放大技術(CPA)。

唐娜的導師是莫柔,後者的另一位學生和科研助理是史蒂芬·威廉姆斯。有一天,威廉姆斯好奇地向莫柔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光纖和放大器換個順序會是什麼結果。但問完問題後,威廉姆斯就回家了。不過,回家後威廉姆斯從妻子那裡得知,導師莫柔打來電話,說威廉姆斯的提問很好,啟發了他。

由於威廉姆斯已經回家,莫柔就讓實驗室里還有一位在「加班」的女學生去做一下這個實驗,這就是「啁啾脈衝放大」技術,這位女學生就是唐娜。結果做出來後,莫柔和唐娜作為指導者和實驗者把這一結果發表在《光學通信》雜誌上。除了這個實驗和這篇文章,後來唐娜再也沒有做過其他重要的研究和發現,當然她也因這項研究而當選過美國光學會主席。

所以,在他人看來,唐娜實在運氣好,不僅因為「加班」撞上了大運,好過威廉姆斯,還因為這唯一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且唐娜的「次要人物」效應還體現在她和導師發表實驗結果的《光學通信》雜誌,這個雜誌的影響因子實在太低,大約只有1.0,甚至連博士為了畢業而發表論文也可能不願意發表在這樣的雜誌上。

不過呢,儘管有一系列的「次要人物」效應和現象,唐娜還是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說明,「次要人物」效應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科學界獎勵的依然是有突出貢獻的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電子病歷須上好隱私安全鎖
世衛組織:結核病仍是最致命傳染病,去年致160萬人死亡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