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將有多猛?刺死秦明,戰平關勝和花榮,被稱為南國第一名將

此將有多猛?刺死秦明,戰平關勝和花榮,被稱為南國第一名將

原標題:此將有多猛?刺死秦明,戰平關勝和花榮,被稱為南國第一名將



(第120期)若問水滸傳最精彩的部分在哪裡?莫過於血戰方臘。方臘和宋江,本都是各霸一方的地方豪強,奈何宋江為了一己之私,不顧梁山眾好漢之命運,撤去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從此歸順朝廷,由一個綠林好漢變成了一個任人驅使的朝廷鷹犬。而作為稱霸江南,雄踞要津的大英雄方臘手下也是猛將如雲。他不但佔領了浙江杭州一帶的富饒之地,而且憑藉著錯綜複雜的天險之利,招兵買馬,對抗朝廷,成為了一代梟雄。


在方臘手下,有著這樣一位猛將。他雖然年紀輕輕卻用得一柄好戟。不但膂力過人,而且武藝高強。若不是後來被人暗箭所傷,鹿死誰手,還很難預料呢,他就是方臘的侄子方傑。此人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濃眉闊眼,性情暴躁。身穿銀甲,使得一柄方天畫戟,冠英披彩,威風凜凜,人稱南國第一猛將。儘管這小子出場比較晚,但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主角。每次在關鍵時刻,只要他一出現,就能立馬改變戰爭的格局。



方臘之所以能夠稱雄一方,除了豐富的資源,就是有利的地形。在宋江率領眾梁山好漢攻打方臘之時,由於南方連綿起伏的山嶺,給冷兵器時代的士兵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在各個要害之地都被宋江連連攻破之後,方臘是損兵折將,地盤一縮再縮。當宋江和盧俊義勝利會師之後,直接把下一個目標定在了方臘的老窩__清溪縣。這是方臘最後的地盤,也是他經營多年,最賴以生存的地方。在這關鍵時刻,他啟用了一直珍藏在身後的猛將方傑,並派飛刀高手杜微做方傑的副將來迎戰宋江。


當時方傑的爺爺已經在先前戰役中被盧俊義給宰了,如今仇人相見格外眼紅。當兩軍對壘之時,方傑一馬當前,來到陣前揚聲大罵。一向以脾氣暴躁著稱的霹靂火秦明怎麼能忍受如此一個狂妄的小子辱罵呢。他手持狼牙棒,身騎矯健馬,縱身而上,大戰方傑。一個是血氣方剛的英雄少年,一個是久經沙場的江湖老將。兩人棒戟交錯,不可開交。只殺得陣前黃土飛揚,馬嘶銅鳴。一個如猛虎下山,嗷嗷直叫。一個似蛟龍出水,電閃雷鳴。



秦明和方傑使用的都是重兵器,本該速戰速決,沒想到如今二人卻殺成一團,難分伯仲,這可急壞了兩軍的看官。此時的飛刀手杜微再也按耐不住,飛刀出手,直擊秦明面部。要說秦明,也確實名不虛傳,在交戰正酣之際,依然能躲過敵軍高手的暗器。然而,就在這一躲一閃的瞬間,中門微開,早已被殺得興起的方傑看在眼裡,一個穿心戟過去,直要了秦明性命。可憐英雄一世的秦明,竟死在了如此一個小將之手,雖心有不甘,已無回天之力。宋軍看秦明被殺,個個驚若寒蟬,無人敢出來迎敵,就這樣方傑為方臘立下了一大戰功。


有人說方傑趁人之危,算不得英雄好漢。而戰場上明槍暗箭,也本是常事,成王敗寇才是永遠的真理。奈何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清溪洞之戰中,又是方傑出陣。此時前來迎戰方傑的乃是關羽之後關勝是也!關勝早就對這個被稱為南國呂布的小將有所耳聞,秦明一戰,讓這小子名聲大噪。加上祖上三英戰呂布的上古佳話,如今他大刀關勝怎樣肯放過這一機會,試試這小子到底幾斤幾兩。兩人上前,也無二話。一個大刀狂舞,似有劈山攬月之勢。一個是畫戟猛攻,如有翻江倒海之勇。兩人只殺得狂風大作,烏雲遮天,此情此景,早已嚇傻了兩軍士兵。



宋江見此,恐再生秦明之變,便驅使貼身將花榮前去助陣。一英戰二雄,也是不分上下。這可急壞了及時雨宋江,便又派李應和朱仝前去合圍方傑。所謂雙拳難敵四手,面對宋江的四大悍將,方傑自知不擋,只見他虛晃一槍,轉身就走。正當他急切救援之時,只見方臘新招的駙馬柯引前來助陣,方傑自是喜不勝收。然而,昨日暗箭傷人之事,如今卻輪到了自己。方傑萬萬沒想到,所謂的駙馬柯引乃是喬裝打扮,混入方臘內部的間諜小旋風柴進。正當方傑放鬆之時,被柴進一槍刺於馬下,另一卧底燕青也趕忙上前猛補幾刀。可憐年紀輕輕的方傑,就這樣死在暗算之下。這真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



當然,此文僅僅只是以書說書,權當消遣罷了。在真正的古戰場上,根本就不存在兩軍將領陣前對砍的局面,不然諸葛亮早死了。真實的古代大將。靠的也都是群毆,運用的是智慧和精準的計算,以及超乎常人的戰場洞察力。真正會拿刀砍人的,永遠做不了大將,只能做打手。但在春秋時期,兩軍用戰車交戰時是很有風度的,不能襲擊對方的司機,但那是約定成俗的規矩。隨著戰爭的越來越多,人越來越狡猾,在戰場上是怎麼好用就用什麼方法。道義,不是戰場上應有的玩意。戰爭,只有勝負,卻從來都沒有正邪之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青讀史 的精彩文章:

到底是誰殺了天王晁蓋?是史文恭?還是躲在背後偷笑的及時雨宋江
10萬會武功義和團,為何攻不下使館500洋人?義和團是這樣解釋的

TAG:仁青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