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武曲星」狄青為何會抑鬱而終?

北宋「武曲星」狄青為何會抑鬱而終?

北宋「武曲星」狄青為何會抑鬱而終?

北宋「武曲星」狄青為何會抑鬱而終?

狄青,字漢臣,被稱為「武曲星」下凡,北宋名將。西夏叛宋,狄青應徵入伍,善騎射。當時,宋軍在對西夏作戰中,屢戰屢敗,就連一代名臣韓琦、范仲淹也只能在軍事上採取保守的防禦策略。朝廷上下均瀰漫著一種「恐夏」的失敗情緒,士兵士氣低落。而狄青因能騎善射被任命為前線中低級指揮官,狄青每戰必戴銅面具,披頭散髮,手執利刃,衝鋒陷陣。因面目猙獰,形象駭人,西夏兵目之為「天使」驚得魂飛魄散,由是,宋軍士氣大振。狄青在四年邊關戰爭中,經歷大小戰陣二十五次,身負八次戰傷。在狄青的帶領下,宋軍收復了部分失地,宋夏議和後,狄青因戰功卓著而被皇帝仁宗所賞識。

北宋時期,武將升遷全憑戰功大小,狄青從一名小小的士兵累升至樞密副使,即國防部副部長。終宋一朝,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

皇祐年間,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宋朝統治者十分恐慌,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僅作了不到三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

當時,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更有個別將領如陳曙等,心懷私利,竟因想搶功而擅自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死傷慘重。狄青受命之後,大刀闊斧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使軍威大振,接著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鑒於歷朝借外兵平叛後患無窮的教訓,狄青向皇帝建議停止借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依智高的軍隊以為宋軍在近期內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突然把軍隊分為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連夜火速出擊,一舉奪得崑崙關,佔取了有利地形,接著命令一部分軍隊從正面進攻。他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後,前後夾攻,一戰而勝。

班師還朝以後,論功行賞,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作了最高軍事長官。然而種種禍患也就由此而生。

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人專政,兵變頻發的教訓,自開國以來,極力壓低武將地位,把重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從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到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直至發展到凡將帥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陣圖,訓令,將帥只能按圖作戰的荒唐地步。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隨著狄青官職的升遷,朝廷對他的猜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右司諫賈黯上書皇帝,論奏狄青陞官有四不可,御史韓贄等人亦皆附和。

在依智高縱橫嶺南,滿朝文武驚慌失措,狄青受命於危難,率兵出征之際,朝廷在欣喜之餘,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獨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監軍,監視狄青。後因諫官李兌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觀軍容,致主將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於形勢緊急才作罷。

到狄青凱旋還朝作了樞密使時,這種疑忌和不安達到了頂點。臣僚百官紛紛進言,不僅始終反對狄青作官者如王舉正竟以罷官威脅,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人也極力反對任命狄青。難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懷有異心而招致眾議嗎?恰恰相反,狄青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樞密副使之後,臉上仍保留著曾代兄受過被黥字的黑斑。宋仁宗曾勸他用藥抹去,狄青回答說:「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他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氣,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嚴。

狄青出身貧賤,曾有諂諛附阿之徒附會說他是唐朝名臣狄仁傑之後,狄青並不為改換門庭而冒認祖宗,他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敗逃之後,有人曾主張報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卻以為「不敢誣朝廷以貪功」。《宋史》稱他「為人縝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隊伍,明賞罰,與士卒同饑寒勞苦……尤喜推功與將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當時朝野廣為傳頌。「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

歐陽修在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七月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稱讚他:「青之事藝,實過於人」,「其心不惡」,「為軍士所喜」,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那麼罪名是什麼呢?不得不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把當年的水災歸罪於狄青,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爺因為狄青任官而顯示的徵兆。

為什麼朝廷如此急於除掉狄青呢?文彥博說得明白,就是因為「朝廷疑耳」。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康復,如制誥劉敞上書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憂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視為朝廷最大的威脅。

在這種猜忌疑慮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謠言紛起。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頭正在長角;有人說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連嘉祐元年,京師發大水,狄青為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居住在佛殿上,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的行動。該年八月,僅作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終於被降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知陳州(今河南周口),離開了京師。

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狄青因終日惶恐,嘴上了生毒瘡,不日,抑鬱而終,年僅四十九歲。這位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將星,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朝廷必欲拔之而後快,而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謚武襄」。宋仁宗自己也說:「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朕之關張。」

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終自食其果,在後來的民族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冀重振國威,但又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親自寫祭文,派使者到狄青家中祭奠亡靈,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宮中,但已於事無補,只能是嘆息國勢日頹,發思古之幽情而已。

(本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千年古村,世外桃源
這裡曾經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