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有爭議?Nature評論文章:反思「間充質幹細胞」這一概念

有爭議?Nature評論文章:反思「間充質幹細胞」這一概念

生物探索

編者按

間充質幹細胞(MSCs)是幹細胞家族的「明星成員」,因其分化潛能、造血支持、促進幹細胞植入等特質而備受關注。然而近日,有3位科學家聯合在《Nature》期刊發表評論文章,呼籲修改或者取消這一術語的使用!他們認為,間充質幹細胞的混亂促使未經證實的細胞療法更容易「暗箱操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what is called a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which some say can develop into bone, cartilage or fat cells.Credit: Steve Gschmeissner/SPL

「2017年,科學期刊共有3500多篇論文使用了「間充質幹細胞」(MSCs)這一術語。」 來自日本RIKEN研究所的Douglas Sipp、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Pamela Robey和明尼蘇達大學的Leigh Turner在這篇題為「Clear up this stem-cell mess」的文章中寫道。

他們提議,應該停止使用這一術語,因為它包含了太多的細胞類型,且已經與未經證實的醫學應用相關聯。

01

有爭議的間充質幹細胞

最初,MSCs這個短語由生物學家Arnold Caplan於1991年創造,用於描述他在骨髓中發現的能夠分化成骨組織的細胞。這項研究表明,骨髓支持組織中的某些細胞(基質)可以分化為軟骨、骨骼和脂肪,並提供造血幹細胞所需的一些信號,促使其分化成成熟的血液細胞。

接下來的10年中,關於MSCs的研究數量顯著增加。很多研究人員從其他組織(例如脂肪、胎盤、嬰兒牙齒等)中分離出間充質幹細胞,並在體外將其分化成腎、肝、心臟、神經細胞等多種組織。但是,科學家們發現這一類細胞進行體內分化時很困難,引發了對其治療能力的質疑。

關於間充質幹細胞的定義並不明確,不同實驗室使用著不同的表徵MSCs的分子標記。這往往會帶來問題,例如未經證實的細胞治療。

2006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的一研究團隊發表聲明稱,間充質幹細胞的定義「不一致且含糊不清」,推薦使用新的名稱——「多能間充質基質細胞」(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代替。然而,這一提議並沒有奏效。

Pamela Robey他們通過檢索文獻發現,即便有2006年的建議,使用MSCs這一術語的文章數量依然從2006年的771篇上升至2017年的3739篇。

02

缺乏統一的分子標誌

2014年,FDA發布一項研究稱,在向該機構提交的基於間充質幹細胞的新葯申請中,MSCs的分子特徵幾乎沒有一致的。2016年的一項研究同樣發現,來自於不同組織的各種細胞群(均歸類為MSCs)實際上在基因表達和分化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文章作者認為,間充質幹細胞也受到媒體、投資人的青睞,使其具有了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特質。這導致了一些人聲稱它們有很大的健康益處,包括未經證實的部分。目前不少直接面向消費者的MSCs療法並未獲批,且它們的營銷方法存在問題。據調查,全美有351家公司向570家診所提供未經批准的幹細胞治療,在他們的營銷材料中近一半都涉及間充質幹細胞。

為了強調MSCs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和損傷,公司會選擇性地引用表明MSCs易於獲得、可分化成其他細胞類型亦或者分泌多種癒合因子的文獻。

03

不再是幹細胞?

「創造者」Arnold Caplan在2017年發文稱,不再認為MSCs是幹細胞。他提議學界採用另一個名稱:藥用信號細胞(medicinal signalling cells)——基於細胞表面的蛋白進行分類,且具備能夠在體外轉化成其他細胞類型以及在損傷部位歸巢的能力。在那裡,它們負責分泌調節免疫反應的蛋白質,減少炎症、促進傷口癒合和抑制細胞死亡。

04

如何解決?

根據作者的觀點,最終的結果是一團糟,所以需要「清理」——學界應該停止使用它,包括期刊。他們建議,在科學發展的同時,新標籤需要更加精確。他們認為,或許可以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來識別這些細胞的身份(基因表達模式、蛋白質含量、細胞分化方向等),從而解決間充質幹細胞真偽的問題。

責編:風鈴

End

參考資料:1)Clear up this stem-cell mess

2)A call to clear up the defini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3)Call to Stop Using the Term 「Mesenchymal Stem Cell」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首個!納米技術介入抑癌基因在前列腺癌中取得突破進展|Nature子刊
潘文志:源自醫生的創新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