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何明代中期鷺島佛教走向全盛,南普陀寺前身普照寺卻反而日漸衰落?

為何明代中期鷺島佛教走向全盛,南普陀寺前身普照寺卻反而日漸衰落?

明初斷臂和尚覺光首建普照寺,不僅填補了島上向來沒有供住僧共住的寺院的空白,更為島上新老移民中廣大佛教信徒開闢了一所可供朝山拜佛的寺院。斷臂和尚建寺,符合了當時島上廣大群眾的願望,因而一開始募建就得到島上地方官紳與廣大信眾的積極支持和熱心捐助。最初,由早期遷民陳氏盛族捐山獻地,在「無盡岩」下開坡闢建普照寺,後又得到地方官紳與廣大信眾捐資,購置大量田租產業。因此,能在幾年間(明永樂初年)建成一座殿堂院舍完備,佛像法物齊全,以及擁有田租作生活來源的大寺院。寺院建成後,斷臂和尚即廣招內地僧人進島共住,「寺全盛時,住僧可達八九十人」。島上新建寺院,傳聞四方,島內外諸方善信紛紛前來朝山拜佛,香火極一時之盛。受此影響,陳氏盛族在捐山獻地建普照寺後,又將其早年興建的家廟式祠院——覺性院,擴建為佛院,延僧住持,並撥給豐裕田租。據舊版府縣誌書記載,至明永樂間圓鏡禪師住持覺性院時,院內住僧也達90多人,與普照寺規模幾乎接近。

斷臂和尚首建普照寺為廈門本島佛教初興打下基礎,進而,促使本島佛教走向全盛的是來自內地許多苦修禪行的禪僧陸續進島,利用島上諸山巉岩叢立的自然條件,紛紛開建山岩住修。與斷臂和尚謀建普照寺同時,有來自內地的禪師在洪濟山首建雲頂岩(初稱方廣寺),此後,有明一代在島上先後共建有14座山岩,而以寺院見稱者,僅有普照寺、覺性院及明末興建的鴻山寺。正當明代中期諸山建岩的全盛時期,覺性院和普照寺卻反而日漸衰落下來。據現位於南普陀寺內一側的立於明崇禎年間太常寺卿林宗載所寫《田租入寺志》碑文記載:「(普照寺)至斷臂禪師,而租乃大旺。古碣殘碑,觀者戚然。今不可復得矣。奚膿(穠)田水租,多入豪右。錢糧不足以供國課,歲入不足以供香燈。至僧了蘊,遂有雲遊異國之思也。」後來,林宗載乃將其兒子購得的普照寺的田租回歸入寺,才勉強留住老僧了蘊。由此可見,寺院的衰落在於初建時士紳捐獻的寺產田租多被其後人侵奪回收,致使寺僧失去生活依靠,只好離寺另謀生路。然而導致寺產田租被侵奪的原因,主要源於寺僧貪圖享受田租安逸生活,乃至修行弘法不夠,失去了廣大佛教信徒對其的尊崇與護持。然而與之相比,苦修禪行的岩僧,堅持禪修以及嚴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自給的禪門規矩,自然得到廣大信眾的備加尊崇。正因廣大佛教信徒對寺僧與岩僧的信仰和尊崇的轉換,才產生前人捐施、後人侵奪的現象。如陳氏盛族在擴建覺性院時,富有充裕的田租,據傳後來發現有些住僧不僅坐享田租,而且有盜賣的行為,因而出現了回收田租寺產,解散寺僧、重新閉門自管現象。普照寺也與覺性院命運相似,因此衰落下去。

明末清初,泉州詩僧明光法師住持普照寺,與島上一些文人名士吟詩唱和往來,得到他們的支持,普照寺得以重修寺院。然而不久,駐守廈門島的鄭成功東征復台,清兵進島,施行「遷界」,寺院與民居都被夷為廢墟,普照寺也難免同遭此劫。

來源:《南普陀寺志》之「寺院沿革」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公案:晝夜一百八
常思己過,精進修行,方能「心無掛礙」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