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他,可能是唯一的Nike「街舞風雷」和And1 Mixtape「雙棲明星」了

他,可能是唯一的Nike「街舞風雷」和And1 Mixtape「雙棲明星」了




對於一位老派的紐約街球手來說,有不少東西難免都是約定俗成的。可能你會說,街球不就是無拘無束的嗎?這樣理解也不能說不對,但從廣義上按照邏輯來看,很多時候,

「規則」本身才是打破規則最重要的因素。

這一點,並不止於街球或者籃球運動,所有運動之美基本上都是「規則」在充當著催化劑。








只有存在規則,我們才能從運動中體驗「打破規則」的快感和創造力,領悟到一些屬於運動本質的東西。所以,即使是一場無裁判,無邊線,無觀眾的街頭鬥牛,也潛藏著一定的「套路」。不過筆者還得說明一下,這裡用的「套路」一詞,並不是貶義。因為此套路,非彼套路;此規矩,也不是對於人們想像力的限制和約束。想一想,還是「約定俗成」比較恰切。






一直以來,街球手,來自紐約或在紐約打出名堂的街球手,或者說,憑藉And1品牌被世人熟知的紐約街球手,都被看作是當代最強大的一批Baller。





(年輕的Stephon Marbury和他的表弟——更年輕的Sebastian Telfair)




我們暫且不論「山羊」、「毀滅者」、John Strickland、Pee Wee和Fly Williams這樣傳說中的

「瀝青球場上的諸神」

;也先不聊Stephon Marbury,Jamaal Tinsley,Lamar Odom這樣,曾經頂級職業賽場上或卓越,或出色,或名聲在外的NBA街球幫;僅僅是那些單純由And1 Mixtape視頻和巡迴比賽捧紅的紐約Baller,就足以看出紐約的街球風格和城市精神。換句話說,

他們都是領先於自身時代的「超前者」。






街球,和打街球的人毋容置疑是超前的。而具體從場上五人來看,控衛,又是與「顛覆傳統」概念極易產生關聯的球場位置。提到Mixtape里的紐約控衛,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脫口而出的,肯定是

Skip

Alimoe

Headache

或者

Shane

這幾個名字,但其實,除了在本欄目前兩季都有過單獨登場的這幾位Baller,還有一位紐約PG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和上述四人一樣,這位Baller同樣是「街」名遠播,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知名度似乎一直都和自身「量級」不成正比。甚至有時,筆者會這樣給予這個問題以解釋——「超前者」也是一個統稱,也分三六九等,

而這傢伙之所以沒有那麼有名,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比賽實在是太超前了……







就像人們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都本能的有所保留,甚至敬畏那樣。而他本身,就是永遠領先同類一大截的

「未來」

。對了,「未來」——正好就是他的名字。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他——


Malloy "Future" Nesmith的故事:







首先要說的是,

Future

並沒有超能力,或是來自未來,更不能像

電影《預見未來》(Next)

中,Nicolas Cage飾演的男主角一樣,能看到將要發生的事情,從而提前改變歷史。實際上,很多Mixtape的球迷對Future不那麼熟悉的一個很大原因,是他「來得太早,去的又太快」。








就這一點來說,真是有點像科幻片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未來少年」,每當你知曉他的時候,可能早就找不到他的人影了。






如果你對And1品牌的「發跡史」有一些了解,你就會知道——在品牌發展之初,來自紐約的

「最初6人」

曾立下過汗馬功勞。而Future,便是那6位Baller中的一位。如果說Mixtape錄影帶,是開啟And1輝煌十年的主幕布;Skip,Alimoe,Hot Sauce和「教授」等人,是領銜各個時期的「票房保證」,那麼,在這些之前就為還處於「游商」階段的And1聚集人氣,奠定基礎的「最初6人」,就如同劇團里那些身兼數職的「老戲骨」一般必不可少。








說到這兒,您可能會覺得用「老戲骨」這樣的一個專有名詞形容一位Baller或許並不恰當。但筆者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以「演員」的標準來衡量,或者說在最初一代And1 Baller中比拼打球的表演天賦,視覺效果和觀賞性的話……




如果Future自詡為「第二」,那麼估計沒有任何一位Mixtape Baller能理直氣壯地放話排在「第一」!

Future天生就是街球場上的表演家……







紐約的布朗克斯區盛產街球手,這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就像本系列之前給大家介紹的

「藥劑師」,High Octane

「運球機器」Shane

等And1 Mixtape的「功勛老臣」都來自那裡。而比較奇怪的一點是,當人們談起Mixtape,同樣身為布朗克斯區「原住民」的

Future

,於話題里的「出現率」卻常常會低於以上三位。








Future的本名叫

Malloy Nesmith

,是的,他擁有一個跟籃球發明人

James Naismith

博士讀音相似的姓氏,但成長環境卻和這位加拿大出生的運動先驅者大相徑庭。實際上,作為上個世紀末活躍在「大蘋果」各個角落球場的著名Baller,Malloy Nesmith在許多日後享有盛譽的場地,都打出過很響亮的名號。







而比起「地球人都知道」的

洛克公園(Rucker Park)

,Malloy本人似乎更喜歡紐約的另一處球場,座落在紐約曼哈頓西區的西4大街球場。在當地Baller甚至一些家喻戶曉的職業球員們的敘述里,也許更習慣用另一個名字代表那裡——

「鐵籠球場」(The Cage)。






(義大利攝影師Giovanni Del Brenna鏡頭下的紐約The Cage球場)




The Cage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許Future的看法有些極端,但確實能夠從他的話中聽出這片球場之於紐約的意義所在。






「我向上帝發誓,西4街球場是紐約城唯一一處,能讓你感覺到置身海外的街球場。」提起The Cage,Future這樣說道,「去那兒打球和看球的人相對比較繁雜,在南腔北調的聲浪中上場表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實際上,西4街的「鐵籠」球場,之所以有鐵籠之稱,原因除了標誌性的被鐵網包圍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這裡的球場面積太小了。很多長年混跡在這裡的資深Baller都說,

這裡的空間實在太擠了,有時候感覺自己簡直就像在一座建築物的穹頂上打比賽……





(2004年Nike的Battlegrounds裝備系列裡,也有The Cage別注的專屬款服飾)




確實,到過The Cage球場,或者看到過那裡照片的人都能感覺到,「鐵籠」這個名字絕不是單純的聳人聽聞。長久以來,這裡便是以差不多相當於正規場地一半的球場面積,和擁擠的觀賽空間而著稱於世。








你完全可以想像,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場景——在被20英尺高的鐵網包圍的柏油場地旁,聚攏著來自天南海北的球員和觀眾,在一段段嘈雜的法語,英語,漢語,義大利語,德語,還有聽不出來究竟是什麼語言和口音的「交響」間,回蕩著場上那激烈的攻防和拼殺。







在烈日下,只有站在前排的觀眾能看清那肌肉間的碰撞,擊倒對手或被對手打得一敗塗地後的吶喊和失落。擠不進鐵籠的人們,雖然相隔咫尺但卻只能從別人的驚訝和呼喊聲里,洞悉比賽的戰況。

「場上在打球,場下在摔角」

——這是The Cage常客們對在那裡看球最精鍊的總結。







可The Cage這樣「險惡」的觀賽環境,完全沒有對它的「上座率」產生絲毫的影響。這裡無論大小比賽,都是人滿為患。和洛克公園一樣,很多人都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去到「鐵籠」球場的。畢竟,從

「J博士」

到已故的紐約「惡漢」

Anthony Mason,

再到前火箭和馬刺的總冠軍隊成員

Mario Elie……

有太多職業球星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這塊場地擁有屬於自己的聯賽,最火的時候,

一個夏天會有10萬人陸續來到這裡看比賽,

而可著整個紐約城,人氣能和這一數據相媲美的,似乎也只有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洛克公園了。洛克公園擁有更加悠久的歷史,而比洛克更靠近市中心的「鐵籠」,也有自己的「球場性格」。









「在那裡打球簡直太擠了!」對於The Cage,最有發言權的就是Future了,「那樣的方寸之地,感覺就好像在一張桌子上面奔跑。」




儘管如此,也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和機會,能站上這張桌子。這裡聯賽的報名費用很高,據說每支球隊要花費近600美元。而且由於參賽者都是精英級街球手,所以通常只要在場上沒把握住機會,輸了一場,就基本上沒有再次登場的機會了。







Future知道在「鐵籠」生存的法則,也清楚和洛克的傳奇色彩和炫目表演風相比,「鐵籠」是一塊更標榜勝利本身的球場。這裡弱肉強食,沒有憐憫,沒有和善地伸出援手拉你起來的對手,贏球——是這裡最信奉的真理。但對Future來說,問題也沒有那麼複雜。

因為他太強了,強到無論是在洛克,還是The Cage,他都能成為場上的主宰。







在描寫紐約街球領域另一位傳奇級人物——綽號

Swee』Pea

Lloyd Daniels

的一些書籍,以及2015年拍攝的紀錄電影The Legend Of Swee』Pea里,都有介紹Malloy Nesmith其人——也就是Future的獨立篇幅與章節。足見Future在紐約街球圈的地位,並不遜於Stephon Marbury,或者Skip和Alimoe這樣的大神。

而且相比較對於職業之路望而卻步的「黑寡婦」Alimoe,Future確實更接近前兩者一些。





(Alimoe和Future——兩位來自紐約的控球之魂)




1988年,Malloy Nesmith從家鄉的

詹姆斯·門羅高中(James Monroe HS)

畢業,之後進入了隸屬NCAA一級聯盟的

猶他大學。

儘管只打過一個賽季NCAA,但場均11.4分,3.2個籃板,外加4.8次助攻的個人數據,對於一名街球手來說已經非常可觀了。







而且要知道,

司職後衛的Malloy Nesmith身高只有5尺11寸,也就是1米80左右。

即使在街頭籃球領域,這樣的身高也不能算是平均值。但就是這樣一個身體條件在美國多到「車載斗量」的小後衛,1995年的時候參加了NBA金州勇士隊的試訓,並且直到訓練營結束前的最後時刻,才被球隊以其身體太過單薄為由裁掉。







儘管沒能達成在NBA打球的夢想,而且和很多同類球員一樣,Future的個性和比賽,一直呈現出的,是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狀態——即天賦異稟,但既無法忍受學院派籃球的縝密體系,身體條件和運動能力又無法達到頂級職業聯盟的標準……但另一片球場卻始終在召喚著他們。

街頭,正是為他們準備的最合適的舞台。







「我是最早宣傳And1品牌的元老之一。」

多年前,提到自己在Mixtape發展史上的先驅者地位,Future就有一種過盡千帆的悵然,「而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挖掘一些之前沒有什麼名氣的球員,讓他們獲得同樣變得舉世矚目的機會。」


顯然,Future的話後來不止一次地變成了現實。在以他為代表的

「最初6人」

之後,無論是在街頭的Mixtape巡迴賽,NBA這樣的頂級職業聯賽,還是國際籃球賽場,都湧現出了一撥又一撥的優秀代言人。他們中既有「教授」、「辣醬」和Mr.720這樣的街頭傳說,也有Kevin Garnett,Ben Wallace等名人堂候選,還有像Carlos Arroyo這樣逆天的國際球員。




而作為品牌「黃金十年」的初始,Future可謂用自己空前絕後的個人風格,和那個讓人浮想聯翩的綽號,給And1開了個好頭兒。









其實,Future在Mixtape視頻里的出鏡率並不少。包括主打Alston的第一輯——「Skip Tape」在內的前五輯Mixtape中,每一輯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最典型的一幕,是出現在Mixtape Vol.3片頭那個經典的空中漫步般的胯下傳球畫面,

那個張揚的傳球者便是Future。





「他們之所以叫我『未來』,是因為我的那些動作全都領先於時代。」Future這樣解釋過自己綽號的由來。




的確,作為一名活躍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的矮個子後衛,Future的華麗很難用語言準確描述。比較典型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力度和幅度都極大的背後傳球,把整個身體舒展到誇張地步的胯下向後妙傳,這些看似簡單但需要極其紮實的基本功和出色球感作為保證。

而且Future的很多背後傳球,都是向著斜前方,甚至前方的。

而他背傳的速度和力度,比很多人正常的體前傳球都快,都猛。







至於他的另一招——背後「反關節」變向運球,也是極其騷氣的微操作……華麗到足以令觀者目眩神迷的程度。

每次看到這一球,筆者都會嘆服Future那非凡的控球天賦,柔韌性和節奏感。整個動作一氣呵成,

確實可以用出神入化來形容!







在運球推進的時候,Future喜歡故意裝出一副神經質的樣子,雙腿僵直,動作顯得滑稽而程式化。但這種佯裝「機器人」的行為,實際上都是Future迷惑防守者的「障眼法」,

只要他想,可以隨時切換成「一步過」模式,

把對手甩得遠遠的。







另外,Future的獨特球場「舞步」也非常便於識別。在尋找空切到內線的隊友時,他會雙腳站定,保持皮球在身前,然後雙手叉腰抖動著身體舞上一段,最終在最合適的時機,迅速抓球第一時間出給隊友,幫助其完成得分。







最隨意的是,

Future的「舞蹈模式」可以在比賽的任何時段開啟;

但誰也說不清,那些瘋癲般的跳步,屈膝推進,低重心運球,甚至倒地下後趴在地上匍匐向前,會在什麼時候停止。





「那裡的那些傢伙非常清楚我怎麼打球,而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出現在那兒的原因所在。」






Future所說的「那裡」,指的當然是紐約最著名的街球賽事

EBC(娛樂籃球經典賽)

——那裡讓他一舉成名,也最終讓他結識了當年求賢若渴的And1:

「我會讓對手如履薄冰。這不是錢的事兒,(在EBC打球)一切都關乎榮譽,都是內心使然。」

Future曾這樣說道。







熟悉Future比賽的人,在無時無刻不提防著那些「奇葩」的假動作,虛晃,彈頭,還有極具挑釁意味的伸頭縮腦之外,

最忌憚的還有他一手精準的三分球。

而在外線的高命中率,也是Future能屢屢在EBC幫助球隊奪得冠軍的原因之一。




Future的三分球投射,在動作上就很有特點——出其不意的出手時機,投籃時雙腿綳得很直,而且極快的出手速度,加上超高的弧度,也讓防守人極難封蓋。對手常常是察覺到要起跳干擾了,Future投出的皮球早已空刷入網了。







記得在And1 Mixtape Vol.5視頻的開始,就有一段精彩的兩名後衛互飆三分,彼此互爆的經典橋段。而視頻中棋逢對手的那兩名後衛,

一個是Skip,另一個就是Future。

當然,在對手無視防守和干擾,在你頭頂上命中一記超遠三分的時候,任何一個有血性的Baller都會還以顏色的,更別說眼裡不揉沙子的Future了。







2002年,And1 Mixtape Tour的亞特蘭大站,Future領銜的And1聯隊照例對陣ATL「本地幫會」。面對對手陣中那位視亞特蘭大為第二故鄉的新貴

Hot Sauce,

身為前輩的Future著實給年輕人上了一課——一記乾淨利落的右路突破,引得「辣醬」忙不迭起跳封堵……但Future良好的身體控制能力,動作間銜接的流暢性,和他賴以生存的球感,讓他在一段空中滑行後,從左邊把皮球勾進了籃筐。







」And!1!」——Future又一次讓自己品牌的名稱,以比賽專有名詞的屬性響徹整個球館。成功拿到2分,並且造成了「辣醬」犯規後,平時「沒事兒還要人來瘋似的挖空心思耍寶」的Future難掩心中的激動,

他「人來瘋」般用標誌性的滑稽舞步,一個健步竄上了看台第一排的長桌,之後竟然動作誇張地在上面做起了俯卧撐……

自此,比賽中的「俯卧撐秀」,也成了Future宣洩情緒,吸引眼球時最瘋狂的慶祝進球動作之一。




儘管Future一直恪守著高調打球,低調行事的處世哲學,但他在紐約街球圈的地位,超強的個人實力,以及隨和的個性,讓他一度成為令很多品牌都青睞有加的推廣者。







也許有人不知道,除了And1 Mixtape視頻,Future還在本世紀初另一些家喻戶曉的運動品牌廣告中,有著極高的出鏡率。一度風靡全球的

Nike「街舞風雷」電視廣告片

中,貫穿全片那位瘦驍,身穿紅色運動背心,白色短褲,腳踩Shox BB4的Baller就是Future。








Nike「街舞風雷」——這段當年火得一塌糊塗,之後也被人奉為神明的著名廣告,其參演陣容除了Jason Williams,Vince Carter,Paul Pierce,Lamar Odom和Baron Davis等眾多NBA球星之外,有兩位「素人」街球手的「戲份」最足。







一位是長相酷似J-Will的白人後衛,綽號

Trikz

Luis Da Silva,

另一位就是Future。而在同時期的一些街范兒十足的廣告作品中,Future也是品牌考慮參演街球手時的首選。







當然,只要Future出現,他就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標榜自己,奉上那些讓人過目不忘的專屬動作。比如在Nike Freestyle廣告中,他就自然而然地秀了一把標誌性的「機器人」步伐,和幾段引來眾Baller圍觀的獨舞。







而在風靡街頭的流行文化方面,Future也代言過包括和And1同一年誕生的街頭品牌

Lugz

在內的很多街牌、潮牌。當然,也是以「洛克公園街球傳奇名宿」的身份。





(在Nike經典的單挑「火柴人」廣告里,Future上腳的是當時著名的「風派」戰靴:Zoom Flight Turbine)





在很多人看來,作為品牌代言人的Future身上似乎有著一種「百搭」的屬性和特質。因為無論是「街舞風雷」這樣的新想法,還是表現「老學校」情懷的東西,放在Future的身上,都是那麼的合適,有范兒,到位。









從And1 Mixtape到Nike Freestyle,從The Cage球場,到真正的全球巡迴賽……看著這些熟悉的畫面,也許有人會問,

這位「未來」先生的「後來」怎麼樣了呢?

很幸運,Future在成名之後,並沒有像Alimoe,Swee』Pea這些Baller一樣,逐漸流俗於毒品和類似交易引來的麻煩中,而是依然展現出了良好的自律性,精神狀態和面貌。







和曾經And1球隊里的

Prime Objective

Main Event

等人一樣,Future會出現於很多和青少年籃球教育有關的場合。當然,Future也像兩位布朗克斯區老鄉——

Shane和High Octane

「解甲歸田」後將生活重心更大程度上挪到家庭和孩子上那樣,對於象徵著真正「未來」的下一代,開始愈發關注。他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會重現他自己曾經的故事和成名之路。





(其實,當年在紐約街頭,也不乏像這樣模仿Future球場舞步的孩子)





「孩子們永遠是第一位的,他們是很多事情的根源和根基所在。」Future說,「就像我時常跟Jalen說,生活不易,無論是在學業方面還是在球場上,都要時刻保持堅強。」







Future所說的Jalen,是指他的兒子——

Jalen Nesmith

。如今,這位「小未來」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也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後衛。







Jalen早在11歲那年,便得到了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球場綽號——

Lil Laptop(超輕筆記本電腦)。

就連NBA球星Kyrie Irving的父親

Drederick Irving

,都曾贈送球鞋給Jalen,並和他成為了忘年之交。





(畫面中身披11號球衣的,便是Future的兒子Jalen Nesmith)




和父親Future一樣,Jalen的高中籃球首秀也是在家鄉紐約完成的。當時他就讀的是曾走出過

Jamal Mashburn

這樣的NBA全明星球員的紅衣主教海耶斯高中(Cardinal Hayes HS)。當然,Jalen畢竟是街球傳奇的後代,有一些「星二代」光環也是在所難免。從高中開始,他就曾受邀參加過很多為紀念紐約著名街球手而舉辦的賽事,並打出了一定的名氣。







之後,由於母親工作的原因。Jalen轉校到了佛羅里達的另一所高中——約翰·斯奈德主教高中(Bishop John J. Snyder HS)。儘管離開了紐約,離開了屬於父親的布朗克斯區,但Jalen自己卻有一種長大成人般的興奮,同時他也沒忘記提到紐約對自己的影響:






「在家鄉紐約的時光,是我學會了任何傾注全力去打球,我將會把之前在那裡的每一次訓練和比賽的收穫,都帶到我今後的籃球生涯里。」




曾經有位沒有透露姓名的NCAA一級聯盟教練斷言,在同一年齡段,

Jalen的天賦要比他的父親Future更加出色。

這個孩子打球極為聰明,動作敏捷,技術也是一等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和父親一樣,Jalen也是個樂天派。不會因為將來可能受到的大學或職業賽場上的挫折而灰心喪氣。







這樣看來,即使標準是頂級職業球員,Jalen的未來依舊可期。但如果事情沒有那樣發展,這孩子也追隨父親成為街球場上的精英,並頻繁出現在多年以後的某些超酷的籃球廣告上呢?我想,這也沒什麼不好吧。







因為「未來」,本身就是領先於人們想法的,就像Future當年那些變幻莫測,快如子彈般的背後傳球……




可能當你反應過來的時候,它早就已經變成一次助攻了。










最後,讓我們在Future的另一個自創動作——

Back To The Future

,和前文提到的他和Skip對飈三分的

And1 Mixtape Vol.5

完整視頻中結束這個專題吧。建議大家多去看Future鼎盛時期的比賽視頻,你不會後悔的。






The Future Then...


Future is Now.







(註:全部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相應圖片作者所有。另,如果您想看到更多And1 Mixtape街球名宿的故事,請關注Digger官方微信:DiggerMag於此前更新過的共兩季「一些街球手和一些故事」系列推送。)
















▲MVP的新戰靴——adidas Harden Vol.3實戰評測





▲發售日曆 | 小長假結束的第二天就是花唄最後還款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7SNEAKER 的精彩文章:

流螢
這可能是Yohood上最燥的活動

TAG:L7SNEA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