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慶黃金周,來黃海之濱聽呦呦鹿鳴

國慶黃金周,來黃海之濱聽呦呦鹿鳴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它又名「四不像」;

和大熊貓一樣,它曾是中國特有物種,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近乎絕種;

19世紀,西方強國在清朝皇家獵苑將其捕捉並漂洋過海,從此在中國消失,直到1983年它才回歸故鄉,並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擁有了棲息的家園。

它就是世界珍稀動物——麋鹿。

這個國慶長假就跟隨我們來到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睹它們的真面目吧。

傳說中姜子牙的坐騎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雖然目前麋鹿是世界珍稀保護動物,但在遠古時期,它的數量可能不比家豬少。

據科學家考證,早在3千多年前,中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有麋鹿,漢朝以後逐漸減少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數量達到上億頭。

科學家考古發現,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看過電視劇《封神榜》的讀者都知道,劇中姜子牙的坐騎非常奇特。姜子牙的這個坐騎是他二上昆崙山,元始天尊送給他的,名曰「四不像」。一眼看去,姜子牙的坐騎像馬又不是馬,像鹿又不是鹿,非常奇特。

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洼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生態災難的犧牲品。

到清朝初年,中國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後被確認為新發現的物種,命名「大衛鹿」。

此後,世界列強通過種種手段,將中國的麋鹿運回本國飼養。19世紀初,八國聯軍將南海子獵苑裡的麋鹿洗劫一空,至此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隨著時間的流逝,歐洲各國圈養的麋鹿紛紛死去,只有放養在倫敦以北烏邦寺莊園內的麋鹿完好。這18頭麋鹿成為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1986年8月,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39頭麋鹿從英國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

「四不像」有利於生存

在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外貌都是長期進化中適應環境的產物。

從麋鹿的身上,人們常能找到一些熟悉動物的影子,人們漸漸歸納出了麋鹿「臉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四個特徵。

那麼,這四個「不像」與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環境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到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看一看吧。

保護區又名中華麋鹿園,是典型的黃海灘涂型濕地,這裡港汊縱橫、光灘沉寂,遊人在這裡可以看到幾百頭成群的半野生放養麋鹿。

晨曦中,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是一片靜寂,偶爾有鳥兒飛過,一片薄霧在水邊飄蕩。遠處,一隻孤獨的成年公鹿頭頂著高大的鹿角,突然從一人高的枯草中露出頭來,氣定神閑地看著我們……

工作人員介紹,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一帶,河網密布、水草豐盛,麋鹿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因此,麋鹿的四個「不像」,正是它們的生存優勢。

人們說麋鹿的「臉似馬非馬」,形容它們的臉又窄又長。其實,長臉是為了在飲水和吃水草時保證眼睛還能留在水面上,時刻觀察周圍的風吹草動,不被天敵攻擊。

麋鹿的鹿角枝杈向後伸展,「角似鹿非鹿」,和大多數鹿類不同。這是因為,麋鹿常在蘆葦叢生的水邊活動。形態獨特的鹿角枝杈向後展開,不容易被水草和灌木勾住。

當麋鹿在泥地上行走,在湖水中游泳時,它們寬大的「似牛非牛」的蹄子便派上了用場。大大增加了腳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不容易在濕軟的土地中「泥足深陷」。麋鹿的兩個前腳趾之間長有肉膜,功能類似鴨子的腳蹼,能夠在游泳時划水。

人們將麋鹿的尾巴譽為「尾似驢非驢」,是說它們的尾巴十分修長,算上末端的一撮毛,長達70厘米。這條長尾巴是麋鹿的「蒼蠅拍」「驅蚊器」。尾巴左甩右擺,煩人的小蟲被趕走了大半。濕地之中蚊蠅滋生,如果沒有驅趕蚊蟲的有效手段,便增加了傷口感染、罹患傳染病的危險。

所以,麋鹿的四個「不像」的體貌特徵,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濕地生活,而在優勝劣汰的大自然中,逐漸進化形成的。

野外種群恢復的佼佼者

風從海上來,眼前只有兩色:天的藍、草的黃。穿過一大片鹽蒿,沿海的光灘泥地里留下了很多野生動物的腳印。

離開半散養區中華麋鹿園,我們沿著海堤公路行走,希望能碰碰運氣,尋找野外放生的麋鹿。

川東閘是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一望無際的灘涂上長滿了一米多高的大麥草。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騎摩托車到這裡觀察自1998年起陸續野放的幾批麋鹿。據說天氣晴好時,大約每兩天能觀察到一次野生麋鹿,因此看到麋鹿的幾率還是挺大的。

麋鹿的辛酸往事讓人們對它倍感珍惜,但是如果僅僅飼養在籠子里被人觀賞,並不是建立保護區的初衷,重拾野性、回歸大自然才是保護麋鹿最好的辦法。

經過十多年的訓養,到了1998年,大豐麋鹿總數達到354隻,恢復野生種群,進行野外放歸的條件已經成熟。11月5日,保護區挑選了8頭麋鹿進行試驗,這是100多年來麋鹿第一次走出圍欄,回到野外。

一隻較強壯的公鹿帶著的無線電頸圈源源不斷地發回信號,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遙感跟蹤,確定它們的活動範圍。

經過一冬一春的考驗,1999年3月上旬,其中一頭母鹿在野外產了第一頭小崽。但母鹿懷孕時還是在半散養區,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母鹿性成熟要2年,2001年它性成熟後發情交配,2003年3月3日在野外又成功分娩,這一天,中國結束了100多年沒有野生麋鹿的歷史。

據工作人員介紹,隆冬時節,麋鹿會在到灘涂荒地上曬太陽取暖。運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三四十隻。

在冬季的白天,麋鹿最近也要在距離海堤公路200米以外的地方活動,春夏季路基附近的草很嫩,如果運氣好,就在50米開外覓食,但對人還是很警覺。

自1998年麋鹿首批野放後,保護區每天都要在野外觀測,如果連續3天在外圍看不到麋鹿,他們就要結伴進入灘涂深處,在大麥草、蘆葦中步行尋找野生麋鹿的蹤跡……

2016年3月3日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16頭來自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麋鹿又在洞庭湖放歸野外。

1986年引進的39頭麋鹿已發展到2018年的4556頭,佔全世界麋鹿種群的60%以上,其中野生麋鹿種群達905頭……目前,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世界佔地面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擁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

麋鹿,一個命運多舛、清高孤傲、堅貞不屈的物種,在這裡絕處逢生,從瀕臨滅絕到家族興旺,麋鹿回歸中國並實現野外繁育,不僅對全世界麋鹿種群的擴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對中國其它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人工馴養繁殖和回歸自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泥灘里長出的「天下第一鮮」

俗話說的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與其它沿海地區不同,黃海之濱漫長的海岸線很少有沙灘、礁石,都是一望無際的鹽鹼灘涂,它由大量泥沙沖積而成。別看這泥灘黑乎乎髒兮兮的,但是泥灘中卻蘊藏著無數海鮮珍品。而其中最奇、最鮮、最多的則是古來作為貢品的文蛤,其肉質肥厚,多津多汁,味鮮不膩,號稱「天下第一鮮」。

文蛤是一種適應廣溫帶生存的動物,我國南至廣西、北至大連都有出產,但唯獨只有南黃海的文蛤鮮美獨特有加,無腥不膻,這主要得益於這裡獨特的細沙性灘涂,以及溫潤的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

文蛤大多藏匿在泥沙之下,需要用勾耙翻出或用腳踩出,踩文蛤時手舞足蹈,遠遠看上去就像是在「蹦迪」,因此「海上迪斯科」和「空中交響曲」也就成為當地頗負盛名的特色旅遊項目。每到夏季,文蛤就進入一年中最肥美的季節,許多漁民和遊客爭相來此趕海,體驗下海踩文蛤。

文蛤營養豐富、肉質鮮美,做法更是多樣,一般可燉湯、清炒、蒸蛋,如連殼下鍋翻炒則火光紅艷聲音脆亮,如與麵糊雞蛋製成文蛤餅則色澤金黃口味鮮香,如去殼挑肉與韭菜等搭配那味道更是美妙絕倫。

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揚州時,揚州知府派專人採購文蛤,供乾隆品嘗。吃盡人間美味的乾隆從未品嘗到如此鮮美的佳肴,連連稱讚「美哉美哉」。一時高興,揮毫寫下「天下第一鮮」幾個大字。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日本研製超聲速滑翔彈,用於離島防禦?還是另有用意……
「捷龍」首飛、「長十一」海射……航天科技集團發布未來三年商業航天計劃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