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隱私泄露、人肉悲劇頻發,大數據已丟失網民信任?

隱私泄露、人肉悲劇頻發,大數據已丟失網民信任?

回望2018年上半年,國內外涉及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的輿情事件不斷發生,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隱私泄露案及相關負面新聞頻出,輿論反響強烈。

前不久,在「暗網交易市場」網站上,一個ID為「bijiaodiao1688」的暗網用戶售賣順豐快遞數據,賣家稱掌握了順豐快遞客戶數據總量高達3億條,售價兩個比特幣。據賣家介紹,這些數據包括順豐快遞寄件人、收件人的姓名、地址、電話等個人信息,交易可以選擇先「驗貨」,驗貨數據量為10萬條,驗貨費用0.01個比特幣。

順豐公司也即刻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公司已第一時間報警,經技術手段交叉驗證,暗網所售數據非順豐數據。其次暗網所售數據均不涉及快件單號、托寄物、收發件時間等物流特徵信息,其來源不明,冠以順豐名義目的可疑。

這不禁讓人感嘆,在互聯網時代,「隱私泄露」似乎早已成為懸於人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知名學者@新媒瀋陽 認為公民隱私泄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人機交互的行為數據隱私泄露階段;第二階段,人體外部特徵數據泄露階段,即人臉識別階段;第三階段,即人體的生物內部數據泄露階段目前公民隱私泄露正經歷著從人機交互的行為數據隱私泄露進入到人體外部特徵數據風險泄露的階段。

實際生活中,用戶在互聯網上所發布的圖文、音頻等隱私數據都可能被採集留存。通過多維度的數據積累與深度的數據分析,產品公司可總結用戶行為特徵,轉而將數據背後折射出的用戶規律應用於商業操作之中。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發現,通過挖掘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精準營銷是成熟可行且獲利豐厚的商業模式。並且,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挖掘數據,更希望用戶放開自己的隱私,甚至於「用隱私換便利」。

與此同時,為了得到更精準的打車服務、外賣服務、導航服務,我們的定位信息被索取;越來越多的軟體要求你實名登錄賬號才能享受專屬服務,而你的瀏覽記錄、瀏覽習慣、購物偏好、飲食偏好、社交取向等等均被大數據默默留存。

「大數據時代,你的隱私很值錢。」在互聯網的演進過程中,人們似乎被迫走上了「用隱私換取便利」的道路,進而一步步失掉了對互聯網的信任?

部分網友稱安全、方便、隱私、體驗這些概念本身都是衝突的。他們認為存在即合理,並將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史概括為人類社會放棄隱私的歷史。

享受著大數據AI所帶來的便捷與效率,還是保護自己的互聯網數據,應該是自己利弊權衡之後的選擇,譬如,隱私條款、用戶協議。因此,也有網友表態當隱私數據在合法合規並不存在被濫用的情況下,是可以接受予以交換的。

但是,也並非所有公民都心甘情願地乖乖上繳自己的隱私數據。反對的聲音稱,「隱私換便利」是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交換行為。畢竟對於大多數普通網友而言,很少人會去一一核對那冗長且複雜的用戶許可協議。

用戶隱私泄露對生活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多數網友對大數據的詬病之一。當前「互聯網+」在各個領域深度融合,為大眾生活帶來了精準推送與私人訂製。但享受便捷的同時,受眾還將接到無休止的推銷電話和騷擾簡訊。

販賣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愈發猖獗,嚴重侵害了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甚至有人為此付出生命成本。新的社會增長點開始演變成社會痛點,在「極」與「極」的邊緣,「被裸奔」的廣大用戶面前逐漸喪失對於互聯網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隱私泄露的高額風險面前,仍有部分網友表示還是會回到大數據的懷抱。他們期待大數據能變得更「好」,或者說期望大數據的管理能更為安全。

正如@新媒瀋陽所言,大數據的隱私泄露也是一個不斷深入變化的過程。科技與互聯網資深分析師李軍也表示,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更多的個人數據將會被海量的智能設備生產出來。

從智能攝像頭到聲音採集設備,再加上各種智能交通與監控設備,每個人將無時無刻不被智能設備識別、跟蹤、採集信息。當這些信息在公眾區域採集並被加上個人識別特徵後,數據的所有權和應用範圍就成為新的應用和監管難題。

2018年5月25日起,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將會在歐盟成員國及歐洲經濟區內正式啟用執行。該法旨在讓用戶就他們的個人數據如何收集、存儲和使用有更多的控制和選擇。

《界面》在《「最嚴數據法」GDPR來襲,中國企業可能面臨這些風險》一文中指出GDPR的管轄範圍並不局限在歐盟境內:只要一家企業向歐盟境內的個人提供了商品或服務、並收集或處理了個人數據,不管該企業是否在歐盟境內設有機構,都適用於GDPR。

這大大擴展了傳統數據保護法案的適用範圍。如被歐盟認定違規,最高處罰金額可至2000萬歐元(約1.5億人民幣)或企業全球年營業額的4%,兩者中取其高值,故也被稱為「史上最嚴數據保護法」。

或許這可以給我們如何面對大數據過程中的隱私泄露問題帶來一份思考,更為深刻的是,GDPR正式敲響了一份警鐘「你真的應該重視大數據時代隱私泄露的風險問題了」。

— [ THE END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指數 的精彩文章:

「戈森效應」是什麼?
一天1269篇文章,吳秀波被爆出軌,只是暖男人設坍塌?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