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鍋盔

鍋盔

到過陝西的朋友一定聽說過陝西的「八大怪」,其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烙饃象鍋蓋」。這裡所說的烙饃就是烙餅,在陝西人們稱做鍋盔。

鍋盔是什麼樣子呢?鍋盔的大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在我們那裡烙制鍋盔用的鍋可不是一般的小鍋,而是用來做十幾人飯菜的大鍋。這樣的鍋直徑約在七八十公分,而且這樣的鍋上面的鍋蓋是隆起的,所以說烙好的鍋盔就象鍋蓋一般大小,一般模樣。

鍋盔的歷史悠久,關於鍋盔的典故有好幾種。其中一種傳說是秦朝時候,由於秦國連年征戰,秦國軍士不能準時做飯,就吃隨身攜帶的乾糧,但是乾糧容易變質和發硬。於是秦國軍士用自己的頭盔來烙餅,便於攜帶,而且不易變質,這就形成今天的鍋盔。另一種傳說唐代官兵在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非常忙碌,烹食困難幾乎沒有吃中飯的時間,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麵餅。故取名「鍋盔」。

鍋盔的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西府。做鍋盔用的鍋一定得用生鐵鑄成的大鍋,做鍋盔用的面必須用當年收成以後上好的麥子磨成的麵粉,經過發酵後,讓面醒過勁兒。然後經過師傅揉、摔、捻、壓等多道工序,使面糅合均勻。這時,師傅操起一根鴨蛋粗細的擀麵杖,慢慢的把麵糰擀成一張大餅的模樣。下一道工序就應該烙饃了,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為火候的大小決定著鍋盔的顏色和質地,一般人烙制時候沒有掌握好火候,不是沒有熟透,就是烙糊了。燒火用的是材料一般也很講究,正宗的鍋盔用當年上好的(麥尖)麥秸,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蒺,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極?」。現在也得改做「烙麥燃麥秸,麥在釜中泣」了。而如今人們大多用煤炭了,所以很難再有純正的麥香味道。

烙制鍋盔是有多年經驗的師傅來完成的,手法有:「一轉、二翻、三撓」一轉,就是鍋盔在鍋中要不停地轉動;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後再翻過來烙另一面;三撓。就是鍋盔熟的時候撓一撓鍋盔,聽一聽動靜,如果發出清脆聲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麼就可以了,否則就沒有熟透。等到快出鍋時候,再撒上新鮮的芝麻,然後就可以出鍋了。出鍋以後的黃里透焦,焦里透黃,咬著酥脆,吃著香甜,不愧有陝西八大怪的美名。

鍋盔自唐、宋以來,在西安城多處設有驛店,外地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鍋盔作為客商的攜帶乾糧已遠走他鄉。明、清以來,做賣鍋盔者遍布縣城四周,光緒時期的張聰、劉有學;民國時期的邢獃子、趙乾兒、張廣善;解放以來的龐天紅、席金卵等,都是做鍋盔此行中的能手。

鍋盔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在我們那裡小孩子滿月時候,外婆都會精心給外孫子烙制鍋盔,然後用白線紮上守歲的錢,穿過中間的孔,帶在外孫的脖子上。這裡面有著對外孫子的最真誠的祝願吧!

記得小時候,我去塬下上學,每星期都背上一大兜子鍋盔,這種味道一直陪伴我度過了多少年,而今身在他鄉,越來越懷念這種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我卧在水中,找不回人樣
靳尚誼 師者的風骨與情懷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