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Annie看柏林時尚 | 香水品牌Diptyque在柏林米特區:記憶是靈魂的香水

Annie看柏林時尚 | 香水品牌Diptyque在柏林米特區:記憶是靈魂的香水

原標題:Annie看柏林時尚 | 香水品牌Diptyque在柏林米特區:記憶是靈魂的香水



前言:創作香氣是一種藝術,而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便是一趟旅程。在柏林,若是想要見識體驗流行的生活方式、看有趣人們的穿著與創意,米特區(Mitte)是最不容錯過的大觀園。


創造完成的時尚在百貨里,創造中的時尚在街上


今日定義著柏林最IN生活風格的米特區,十七世紀時卻有一個別稱,穀倉區(Scheunenviertel),只因這個區塊當時是牧畜市場的交易場所。到了十八世紀上半葉,當時的統治者威廉一世將無家可歸的猶太人通通趕至這個區域居住,從此該區基本上定調為猶太人區。由於地緣關係,在1880 – 1930期間,該區對東歐猶太人來說更是「敞開著大門的猶太居住區」。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人口過多繁雜且政治風氣對猶太人的不利衝擊,這個區域經歷著貧窮,各種犯罪四起。


1933年的Scheunenviertel


圖片來源:國家檔案處


兩德統一後,這個從前屬於東德的區塊,由於建築群在兩德分裂期間變動不大,反而成了比德西更有個性、更能看出歷史軌跡的區域,也就順勢成為了藝術家最前沿的設計天堂。在這裡,各種小眾、懷抱著創意的小店鱗次櫛比。以服裝為例,這裡儼然成為柏林設計學校的畢業生們能夠負擔得起的夢想實踐地。而到了今天,情況又有所變化:最初將米特區打造成創意、開放的聚集地的小店們,受限於跟著水漲船高的租金,多遷移至柏林更外圍、經濟能負擔的區域(如新科恩區等),進而使米特區成為有一定名氣、但帶有柏林時尚傾向(如永續概念、客制化、高科感等等)的品牌聚集區。



如今的米特區


整個區塊都像是概念店的柏林米特區


柏林米特區的商鋪,除了一些大品牌外,更換頻率或許比不上一般只持續兩三個月的Pop-Up Shop,但相對來說也是快的。這對顧客來說,反而有很高的新鮮度。能夠客制化的棒球帽店,到來自瑞士、堅持只用回收貨車布制包的Freitag,柏林知名以「秤重」來收費的二手衣店,印製廠就在店家轉角處的柏林本土服裝店,在歐洲火紅的寶特瓶回收時尚品牌ECOALF,能夠修復牛仔褲的專門店,柏林元老級買手店lala Berlin,由柏林設計畢業生共創的訂製婚紗店Kaviar Gauche,Vivienne Westwood的World"s End Berlin... ...統統都在這個區。更不用提其它耳熟能詳的國際大眾品牌Adidas、Tommy Hilfiger等。



寶特瓶再制衣、鞋的環保品牌


訂製婚紗品牌Kaviar Gauche



秤重計價的二手衣店



可以客制化的棒球帽店



VivienneWestwood的worlds end柏林店


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米特區和位於西邊的KADEWE百貨的奢侈品牌幾乎不重樣,但那些奢侈品牌的快閃店卻常會選開於此。目前進行中的就有香奈兒的彩妝快閃店和同樣來自法國的香水品牌Diptyque的50周年紀念活動。


Diptyque柏林pop-up shop外觀




Diptyque柏林pop-up shop店內展示


從織品轉型芳香市場的法國品牌


Diptyque取自繪畫中的「Diptych」(雙聯畫),可以雙摺、對稱的形式,是成雙的。熟知該品牌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是一個由三個朋友共同經營的品牌:室內設計師Christiane Montadre - Gautrot,畫家(尤其是旅途風景素描畫)且有貴族出生背景的Desmond Knox-Leet,和舞台導演及舞台搭建專家Yves Coueslant。也因此,不管是Diptyque的產品,還是包裝,都有濃濃的設計感與藝術性。比如,每一樣香味產品上方陀圓形卷標內的圖樣設計,都來自創辦人的親力親為。就連品牌的官方介紹也都是以繪畫為喻:「原料對於Diptyque的香味來說,就像是顏料之於繪畫」。



展出主角:品牌1968年推出的第一款香水「L"Eau」,下方堆棧的石塊象徵著1968年的巴黎學運


Desmond和Christiane曾經都是Liberty、Sanderson等品牌的設計織品設計師。為了能夠有更大的美學及創作自由,他們決定自立門戶。1961年,Desmond, Christiane和Yves赴佛日山脈找尋了合適的棉花,配以能快速上色的德國染料,並設計帶有如幾何圖形、方形的現代紋飾。其中他們最早的兩個設計圖是橢圓形的,後來也成為Diptyque每樣產品上的Logo外框。


三位創辦人:Yves, Christiane, Desmond(從左至右)



Desmond和Christiane在1961至1963年間的織品設計作品


1963年,三個創辦人由制蠟燭專家Jean-Claude Bullens啟發到可以與之搭配的織品、還有蠟燭燒出的「味道」。但從未脫離「設計、美學」,用今日的話說,是一種稱為「生活風格」的體現。1968年時,Desmond又從乾燥的英國古典玫瑰等素材中得到靈感,說服了另外兩位夥伴,從而生產調配出品牌自有香水L"Eau這是一支不做性別區分的香水,在當時也是不尋常的。



Diptyque經典包裝方式:每款香水搭配不同的包裝紙顏色


這次Diptyque在柏林米特區舉辦的Pop-Up Shop,就是為了紀念第一支香水L"Eau推出50周年。品牌以一個長廊的空間,展出幾款極具年度代表性的香水,並述說這些香味的組成來源和誕生背景每一種味道,都與其中某位創辦人的某段故事有關,而這些故事多數發生在旅途中。當時空氣中的濕氣也好,周邊的植物氣味也罷,總之是一種記憶中的味道。所謂的法式浪漫,到了極致不也是如此?以為不會再重複的每個當下,卻在某個時刻,再次與某段記憶相遇,如法國作家喬治桑形容的:「記憶是靈魂的香水」。


Diptyque柏林米特區專屬吊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衣間 的精彩文章:

睿看巴黎時尚|為什麼現在時裝越丑越流行?

TAG:雲衣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