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笑著和愛你的人說假話,哭著和陌生人說心裡話?
我們有一個通病:和愛的人吵架,卻和陌生人講心裡話。
深以為然。在外打拚,工作不順,房價壓力,未來發展...和父母打電話,都是:我過得挺好。
但轉眼在社交媒體上寫下的心情,以及和不知名網友的傾吐心聲,卻扒光了自己的底褲。
我們總是這樣,和愛的人笑著說假話,卻哭著和陌生人講真話。
為什麼我們傾向與在親近的人面前隱藏真實的自己,在疏遠的人面前自我暴露呢?
我撒的最大的謊
就是告訴父母我在外面很好
小時候總跟父母說沒錢,長大後總騙父母還有錢……
報喜不報憂,是我們的通病。
我們總是擔心說了之後,會讓對方擔心和焦慮,而報喜不報憂,則是為對方考慮的最佳良苦用心。
但其實,報喜不報憂的背後,也暗含著另一個信息,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把對方想得過於脆弱了,擔心對方無法承受現實帶來的壓力。
但也許,對方比我們想像中堅強得多。
而脆弱的,也許是我們。
有時候,我們不願意和親近的人交心,是因為腦海里充滿了「我應該」,而不是「我想要」。
本應該赤誠相對的兩個人,卻不敢坦露心胸。
因為我擔心,真實的我,不是你喜歡的,不被你接納。
而在陌生人面前,不像在親近人面前那樣渴望去滿足他們的期待。
在陌生人面前,萍水相逢,大家尋求的只是當下舒適的關係,更多考慮的是「我想怎樣」,恰恰是這種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讓雙方相處更加輕鬆。
有個人聽我說說就好了
通常,我們在親近人面前歇斯底里表達真實情緒的時候,其實是在內心大聲呼喚:
我渴望你能夠看到我的無助,我需要你和我一起解決問題,一起面對。
而在陌生人面前:
因為知道他不是當事人,對直接解決問題不會有太大幫助,更多的是渴望有一個人聽我們發泄就夠了。
也不用擔心對兩個人的關係有什麼破壞性影響,雖然發泄完之後第二天可能會繼續逃避,但是起碼當下,慾望得到了釋放和表達。
而對於親密關係,溝通和解決問題就要複雜的多,一旦表達不對,反而會成為傷害兩個人的刀子,戰火反而會高升,最後得不償失。
與其這樣,不如就找個人,找個樹洞,傾吐一番,也就好了。
畢竟,訴說和傾聽,有時候就是一種治療。
那要如何,去和親近的人有效溝通?
和陌生人說心裡話,無傷大雅,但如果長期壓抑真實想法,沒有和親近的人溝通,慢慢會導致關係的疏離。
到最後,不想破壞關係的心情,反而可能會導致的關係的破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和親人相處呢?
首先,學會實話實說,相信每個人的承受能力。
建立一種相信的習慣:選擇相信對方所說即為所想,相信對方有出於自由意志、選擇而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能力。
作為父母,你想子女了就告訴他,如果他願意,自然會找時間來看你;
作為兒女,你不喜歡父母嘮叨就告訴他一些新鮮好玩的話題;
作為伴侶,你不開心就告訴對方不開心的原因哪怕說你不知道原因也好過一句搪塞說沒什麼。
你們關心的對方尚且沒有脆弱到必須溫聲細語小心呵護的地步,他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苦難的信心。
而你,也有慢慢走向真實和坦誠的能力。
其次,明確界限,從自身做起。
想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需要自己先給予他人。
當你周圍親近的人向你表達他的痛苦的時候,請看到,那一定是鼓足勇氣才做到的。
而他想得到的必定不僅僅是你的建議,而是想要你嘗試著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他的喜怒哀樂。
他想要被理解,想要傾訴,想要和你說說心裡話,提醒自己,不要著急下判斷,拋掉之前對他的刻板印象,放空去傾聽,然後去感受。
有時候,人們也許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傾聽的人罷了。
除非他直接問你建議,不要輕易告訴他「你應該怎樣做」。
縱使他問了起來,說完你的建議就足夠了,至於他做不做我們不過分干預。
在這個過程中,你以身作則讓他人感受到界限感。
下一次當你痛苦的時候,如果他們開始指責你評價你讓你不舒服的時候,直接告訴他:
你的好意我理解,但是我希望你按照我之前的做法對我就足夠了,理解我,傾聽我,不評判我。我會好很多。
再次,多一些「我想」,少一些「我應該」。
可以做以下一個練習:拿出一張紙,左邊寫「我想怎樣」,右邊寫「我應該怎樣」。
進而去看一看那些「我想」的部分是什麼原因沒有做到,「我應該」的部分是來自於哪些人的規則和要求。
嘗試這把自己需求放在首位的同時又減少自我貶低
—— 你做一些「我想」的事情不是等於傷害到親近的人,而是表明你更有能力照顧好自己。
這也是給他們一個積極示範,讓他們也學會不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
當每個人都有足夠能力照顧好自己的時候,給予彼此的壓力才會減少,來自內心的溝通才會更加順暢,我們和親近的人相處才會變得更加輕鬆愉悅。


※做人如狼敢闖蕩,自由尊嚴不卑亢
※對不起,你累,是因為你想的太多了
TAG:享思文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