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揮著屠刀的螞蟻:揭曉菲律賓科隆灣東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揮著屠刀的螞蟻:揭曉菲律賓科隆灣東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原標題:揮著屠刀的螞蟻:揭曉菲律賓科隆灣東布桑加沉船的真正身份


本文原作者「燃燒的島群」,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轉載。燃燒的島群,專註於優質原創內容創作,頭條號ID:燃燒的島群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字關注「燃燒的島群」,我們不做他人文章的搬運工,只提供準確的歷史依據和獨到的見解分析,用地緣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來講述歷史和旅行的精彩!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自媒體第139篇原創文章。

在基礎設施極端落後的科隆鎮上,無論是遊客還是土著都對科隆灣沉船的背景並無概念,旅途雖已結束,挖掘這些沉船的前世今身,反倒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前作詳見發現水下的歷史:菲律賓科隆灣沉船里的日本船隊)。全文共4527字,配圖28幅,閱讀需要10分鐘。


圖1. 盧松沉船疑似炮艇,排水量推斷為350噸


為了應對美軍潛艇的威脅,日軍也在東南亞到本土的運輸線上組織了大型護航運輸隊,配備少量反潛警戒船。由於實力所限,除了三艘大鷹級護航航母和一些老式驅逐艦改造成的護航艦之外,只有一些慢速的海防艦、獵潛艦(SCS)和巡邏炮艦(PC)可用於護航。沉沒在科隆灣的兩艘小型艦隻盧松炮艇(Lusong Gunboat)和東桑加特炮艇(East Tongat Submarine Charser),就是為運輸船隊提供反潛掩護的輕型艦隻,他們的故事,無論中文、英文和日文都未見記錄,所以這次的考據也僅是基於已有歷史資料的一次推斷。


圖2. 科隆灣空襲示意圖,東桑加特沉船位於Tangat島右側


關於1944年9月24日的科隆灣空襲,在戰史中的記載僅僅是寥寥數筆,約24艘日軍艦船在22號下午4時許陸續駛抵科隆灣,24日上午八點就遭遇了美軍TF38的空襲,目前已經探明的沉船有10艘,其中8艘已確定身份,2艘小艇卻缺乏背景資料,只以沉沒處的島嶼名稱代替。


圖3. 東桑加特島沉船,排水量約500噸


科隆灣空襲當日的日本船隊,是從馬尼拉躲避而來,從其構成來看,可能包括了興川丸所在的運輸船團,以及馬尼拉港的其他小船。在之前考證興川丸艦史時,注意到其被擊沉後,由第30號驅潛艇搭救剩餘人員。顯然,驅潛艇就是護航船團的重要護航力量。


經過比對全部63艘驅潛艇的戰史記錄,只有第32號驅潛艇沉沒於科隆灣,沉沒地址與東桑加特沉船基本一致,排水量和尺寸也接近,那麼基本可以確定:東桑加特沉船,就是日本海軍第32號驅潛艇


圖4. 剛建成時的千鳥號,注意相對艦體而言的巨大主炮


在一戰與二戰之間的條約期間,各國對海軍主要艦艇都做了諸多限制,但對600噸以下的小型艦艇未做限定,日本海軍鑽這個空子,設計了一批小排水量重武裝的艦艇,如千鳥級水雷艇和本文介紹的驅潛艇。

圖5. 535噸的友鶴號在打撈修復後改小了主炮,注意對比


驅潛艇是日本海軍對獵潛艇的特定稱謂,日本海軍將其定義為安裝中口徑火炮、聲納和深水炸彈投射器,主要執行港灣防禦和近海護航、反潛任務的小型艦艇。1933年5月22日,日軍在特務艇類別中新增驅潛艇,1940年更是直接設立了驅潛艇這個艦種分類,與戰艦、巡洋艦、驅逐艦並列。


圖6. 第2號驅潛艇的線圖,注意艦體上層的武器已經大大縮小


受友鶴事件(1934年3月12日友鶴號被大浪推翻傾覆)和第四艦隊事件(1935年9月26日颱風重創)的影響,第1號型驅潛艇在施工後做了特別修訂,減輕武器裝備,降低船體重心,其船型細長,可高速航行,航洋性能有了提升。


圖7. 1938年,第1、2、3號三艘驅潛艇編隊航行中


從1933年到二戰結束,日本海軍一共建造了5個型號63艘驅潛艇,戰沉數量超過半數。1933年,日本海軍在01艦艇補充計劃里列入兩艘驅潛艇(1號和2號),被稱為第1號型驅潛艇。第1號型艇基準排水量266噸,尺寸為65.3米(長)×5.9米(寬)×1.43米(吃水),動力為2台艦本式22號8型柴油機(3400馬力),最高航速24節,續航力1500海里/14節。武器裝備為1座雙聯裝40mm高炮,3座單裝九六式25mm高炮,一條深水炸彈滑軌,備彈36枚,艦員65人。


圖8. 1934年的第2號驅潛艇(第1號型)


第3號型驅潛艇基本是第一號型的准同型艦,同樣受友鶴事件影響,降低了艦橋高度,增大吃水深度,提升船體的抗浪復原性能,最大航速因此下降到20節。


圖9. 1936年的第3號驅潛艇(第3號型)


1937年度03艦艇補充計劃中繼續規劃建造9艘驅潛艇,被稱為第4號型(4號到12號)。該型在第1號型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了艦橋和上部結構,採用高強度鋼提升艦體強度,提高艦首以改善凌波性,主機輸出減少到2600馬力,航速維持20節,艦員59人。1944年各艦基本都加裝了13號雷達,8艘戰沉,只有1艘倖存到戰後。

圖10. 1938年11月30日剛竣工時的第8號驅潛艇(第4號型)


1939年的04艦艇補充計劃再次列入4艘驅潛艇,次年追加11艘,被稱為第13號型(13號到27號),於1940年起開始陸續服役。從本型開始,日軍驅潛艇採用大型化設計,定位轉向遠洋船舶護衛。戰沉9艘,只有6艘倖存到戰後。


圖11. 1941年8月在大阪外海的21號驅潛艇(第13號型)


第13號型基準排水量達445噸,尺寸為51米(長)×6.7米(寬)×2.75米(吃水),動力系統採用2台艦本式23號8型柴油機,輸出1700馬力,航速16節,續航力為2000海里/14節。武器裝備有1座單裝三年式76mm40倍徑高射炮,3座單裝九六式25mm高炮(1944年後加裝),1座雙聯裝13mm機槍。兩部深水炸彈投射機,1條滑軌,備彈36枚,艦員68人。


圖12. 1941年3月剛剛竣工時的第14號驅潛艇(第13號型)


從第28號驅潛艇開始,日本海軍終於定型了一款批量生產的驅潛艇,稱為第28號型(28號到63號)。本型艇與第13號型基本類似,最大區別是將船尾部修改為垂直,以便在戰時簡化工時大量生產。戰爭中後期,第28號型在探照燈的位置上加裝了雷達和3座25mm高炮、尾部的兩條深彈滑軌。同型艦一共生產34艘,只有10艘倖存到戰爭結束,最後一艘第63號艇直到1944年6月30日才竣工。


圖13. 1942年的第13號驅潛艇線圖


第28號型驅潛艇基準排水量為420噸,各項指標與第13號型相同。武備為1座無防盾的單裝三年式76mm40倍徑高炮,3座單裝九六式25mm高炮(1944年後加裝),1座雙聯裝13mm機槍。艦尾仍裝備兩具深水炸彈投射機,滑軌增加到兩條,備彈36枚,艦員80人。


圖14. 日本海軍第30號驅潛艇(第28號型)


全部建成的63艘驅潛艇中,戰沉高達44艘,戰損率為70%,只有19艘倖存到戰後,其中5艘被賠償給戰勝國(蘇聯2艘、中國2艘、英國1艘)。在美國人眼中這些小船毫無作用,44艘戰損艦中除了1艘(第10號)在帛琉外海觸礁外,幾乎全部是美國海空軍攻擊的戰果(部分在印度洋被英軍擊沉),所以美軍沒有接受這些賠償艇(美軍自己還有一大堆軍艦需要處理掉)。

圖15. 第32號驅潛艇(第28號型),布桑加沉船的真實身份


根據日軍的艦史記錄,第32號驅潛艇(Ch32)於1942年5月22日在日本鋼管鶴見船廠下水,1942年8月19日竣工,艦籍在橫須賀鎮守府,首任艇長為海軍預備大尉杉本安政。服役後的該艇先是在內海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訓練。


1943年1月6日,艇長變更為海軍預備中為鹽田良平。3月15日,被編入第4艦隊第4根據地隊。4月13日,該艇從橫須賀出發,22日抵達日軍在中南太平洋最主要的基地特魯克環礁。接下來半年多的時間,該艇以特魯克為主要基地執行了頻繁的反潛護航任務。


圖16. 日軍在中南太平洋的主要基地特魯克環礁


4月28日,該艇執行第一次護航任務,保護西阿丸和第二菱丸從特魯克出發,5月3日抵達中太平洋重要基地誇賈林環礁。5月5日,掩護常磐、富士川丸、千早丸和白山丸返回特魯克。


5月17日,掩護五洲丸,從特魯克前往拉包爾,20日抵達。5月21日,護航第2212船團從拉包爾返回特魯克,25日抵達。5月28日,護航第5283船團從特魯克前往誇賈林,6月2日抵達。6月3日,從誇賈林出發前往大鳥島,7日抵達。6月10日,從大鳥島出發經亞魯特返回特魯克,20日抵達。


圖17. 日軍在中太平洋的主要基地誇賈林環礁


6月28日,從特魯克出發,7月3日到達亞魯特。7月10日返回特魯克,14日抵達。7月22日再次護航前往誇賈林,27日抵達,接下來在中太平洋的各個島嶼基地之間執行反潛任務,直到8月13日返回特魯克。8月20日,加入第8201船團從特魯克前往卡比爾並返航,30日回到特魯克。


圖18. 潛艇是對護航運輸隊的最大威脅


9月5日,加入第1055船團,10日抵達拉包爾,17日抵達巴拉爾。19日加入第九次韋瓦克輸送團,23日抵達韋瓦克,24日加入第十次韋瓦克輸送團,至10月4日返回到巴拉爾。

10月18日,接到第32號作戰命令,執行第二次韋瓦克與荷蘭迪亞輸送作戰。21日,加入輸送船團從巴拉爾啟航,25日抵達荷蘭迪亞,11月1日返回巴拉爾。


圖19. 日軍在新幾內亞的主要防守基地韋瓦克和荷蘭迪亞


11月4號和7號,先後為第十二次韋瓦克輸送船團和第二次荷蘭迪亞輸送船團擔任警戒。


11月9日,接到第36號作戰命令,執行第三次韋瓦克與荷蘭迪亞輸送作戰。12日加入輸送船團啟航,至16日抵達韋瓦克。就在12日當天,迫不及待的日本海軍又發出第37號作戰命令,進行第十三次韋瓦克輸送。


11月21日,從韋瓦克出發,26日上午9時33分(東京時間),神威丸中雷沉沒,當天船團抵達巴拉爾。


圖20. 攻擊俾斯麥海的日本護航運輸隊


緊接著在28日,第40號作戰命令要求實施第三次荷蘭迪亞輸送作戰。12月1日,第32號驅潛艇加入護航船團,5日抵達,11日返回到巴拉爾。


12月17日,加入第十五次韋瓦克輸送船團啟航出發,21日抵達,1月2日返回巴拉爾。


1944年1月3日,加入第四次荷蘭迪亞輸送船團,8日抵達韋瓦克,15日返回到巴拉爾。


1月20日,加入第八次韋瓦克與荷蘭迪亞輸送船團,21日遭遇美軍潛艇,生駒丸等兩船被擊沉,23日返回到巴拉爾。

圖21. 護航運輸隊的主要對手是潛艇,此圖為U艇


3月5日,巴拉爾返回特魯克,9日抵達。18日再次出航,28日返回到特魯克。4月,該艇結束了在中南太平洋持續一年的護航任務,返回橫須賀。


5月2日,該艇被編入丁直接護衛部隊,兵力由驅逐艦朝風、水無月,隱岐,鴻,第16號、第24號海防艦,第31號、第32號、第52號驅潛艇組成,執行東京灣南方航路船團的掩護。5月14日,丁直接護衛部隊又被解散,所有艦隻回歸原建制。


圖22. 製作精密的日軍第63號驅潛艇(第28號型)模型


7月15日,更換艇長為海軍大尉松下幸夫。18日,編入聯合艦隊南西方面艦隊第三南遣艦隊,南下菲律賓馬尼拉。實際上經過1943年-1944年的鏖戰,日軍被美軍逐步趕回東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


8月13日,該艇被編入「馬薩-10」船團,從馬尼拉出發,14日抵達巴丹,20日抵達卡姆拉灣。21日,在卡姆拉灣遭遇美軍潛艇的攻擊,本艇投下10枚深水炸彈,戰果未知,推斷為無戰果。


圖23. 第63號驅潛艇(第28號型)的後向視圖


8月23日,從卡姆拉灣出發,上午8時與飛機共同實行了反潛攻擊,24日再度躲避入卡姆拉灣。25日,掩護馬薩-10船團前往西貢,26日抵達。9月2日,掩護「薩馬-12」船團從聖雀出發,8日抵達馬尼拉。


圖24. 空襲護航運輸隊的神州丸,由大黃蜂號艦載機拍攝


接下來直到24號,第32號驅潛艇的艦史記錄就缺失了。日方資料記載本艇於9月24日在科隆灣被TF38艦載機空襲擊沉。結合東桑加特島沉船的尺寸和噸位,可以判斷就是第32號驅潛艇。

當時在場的驅潛艇,除了第30號和第32號之外,可能有第33號和一些驅潛特務艇,由於當天的船團是從馬尼拉臨時轉移而來,各船之間的隸屬關係比較混亂,防空作戰估計也是一團糊塗,所以在各種文字的戰史中都未見詳細記錄。


圖25. 驅潛艇模型艦首特寫,注意76mm主炮和高大的艦橋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英文資料上提及到一些荷蘭潛水者花時間清理了這條船船尾周圍的珊瑚和海沙,並且找到船名:TeruKaze Maru。也因此部分科隆島的潛店和一些英文資料里就用Terukaze Maru指代東桑加特島沉船。


圖26. 潛水者拍攝的東桑加特沉船照片


實際上,根據日文讀音直接翻譯,TeruKaze Maru是「輝風丸」,眾所周知日軍有不少驅逐艦是「風」(Kaze)字輩(如島風、峰風等),但驅潛艇級別的小船是沒有單獨命名的,另外作戰軍艦的艦名中也不帶「丸」(Maru),因此大膽推測荷蘭潛水員的信息並不準確,輝風丸或許只是一個誤會。


圖27. 潛水者拍攝的東桑加特沉船煙囪照片


這個問題,或許就留給準備去科隆灣潛水的朋友們再發掘吧!該艇的沉沒位置很容易到達,從海面浮潛都清晰可見,經過74年的歲月洗刷和戰後的破壞性打撈,該艇的上層建築基本不存,但是其修長的艦首,方形艦尾都是典型特徵,期待有更多的細節能夠被水下攝影證實。


圖28. 疑似日本海軍第32號驅潛艇的東桑加特沉船遺骸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搜索訂閱同名公眾號,內容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爭機器:二戰中的法國坦克(一)
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為了重建北洋海軍,還具體擴充了哪些艦艇?

TAG:宇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