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華人女科學家曹穎獲2018麥克阿瑟天才獎

華人女科學家曹穎獲2018麥克阿瑟天才獎

4日,加州理工學院華裔女科學家曹穎(Doris Cao)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McArthur Fellow)。曹穎出生於中國,從小在美國接受教育,是一名年輕的神經學家。

對於該項榮譽,曹穎表示:「首先,對於獎金的分配,一部分會用在對自己的孩子教育方面,另外還會將獎金應用在提高社會對神經性研究的認識上。」

曹穎出生於中國大陸,4歲隨父母移民美國,在馬里蘭州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曹穎的母親是一名計算機程序員,父親是一名數學家。從小受到家庭氣氛的熏陶,曹穎和弟弟都對科學非常感興趣。她說:「我從小就對人的大腦如何運轉非常感興趣,從小父母對我的支持和鼓勵給了我很大幫助,讓我能夠對事物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此前,曹穎與加州理工的實驗室團隊發現:人的大腦中僅由205個神經元組成的人臉識別編碼系統就實現複雜的識別過程,但大腦識別人臉的功能十分強大。它只需花幾千毫秒就能認出一個人,形成屬於這張人臉的專屬記憶,並將這個形象在腦海中存儲長達幾十年的時間。

曹穎還曾與聯合作者共同在世界級科學學術期刊《細胞》上闡述了人腦記憶影響的科學基礎:研究人員用獼猴做實驗(獼猴和人類大腦在識人功能上相似),發現特定的腦細胞在識別對象臉部的特徵時,會有明確分工。大腦皮層中的單個視覺神經細胞無法識別整張臉,但神經元能搜集這些細胞識別的一些元素,像拼圖一樣拼出一張臉。

研究人員首先將人臉及其它物體的圖像,如身體不同部位、水果等圖案隨機展示給獼猴。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就能發現獼猴看到「臉」時,大腦中哪部分區域會被激活,以此確定獼猴大腦中臉細胞的確切位置。

之後,他們通過分析一組200張經計算機調整後的真人照片,計算機給出了50個可以描述人臉間差別的變數。在該實驗中,他們將電極植入兩隻獼猴的大腦,讓獼猴觀看與這些變數有關的有各種差異的人臉圖片,監控獼猴大腦中205個臉部識別神經元對這50個變數的不同反應。研究人員對得到的上百萬種反饋進行解碼,得到了每種反饋代表的具體含義。人臉識別50個變數就可以識別一張臉。

對此,曹穎表示:「每個神經元都對臉部不同特徵編碼,這個過程的原理其實挺簡單。」

實驗中,研究人員根據每個神經元對各種臉部特徵的反應信號強弱,解碼獼猴大腦神經細胞的信號,嘗試重現獼猴看見的面孔。當研究人員把原始圖片混在40張圖片中,讓被試者找出與還原出來的圖像最匹配的一張,被試者指向原始圖片的概率達到了80%,也就是說,他們高度還原出了獼猴看到的人臉圖像。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解析大腦皮層神經元信息的讀碼機制
科學家成功「馴化」出番茄新品種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