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大唐將軍,為了讓唐朝不滅,便勾結異族造反,卻斷送了唐朝江山

他大唐將軍,為了讓唐朝不滅,便勾結異族造反,卻斷送了唐朝江山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5年十-月初九, 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的胡將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奸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掀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的序幕。

「安史之亂」在唐朝繁榮昌盛的局面上撕開了一個無法彌補的缺口,成了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唐玄宗何以「養虎為患」,使安祿山這樣一個深受寵信的胡人悍然發動如此大規模且影響深遠的叛亂?對於這樣一一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起因,人們意見分歧較大,眾說紛紜。

一部分學者著重從軍事角度來闡述 「安史之亂」的起因,他們認為設立藩鎮、邊兵過重是叛亂爆發的主要原因。唐朝前期,朝廷在邊防要地設置藩鎮,以節度使統領軍隊,駐守邊疆,後來逐漸推廣成為制度。到了玄宗時期,在邊地設置了十個節度使,每個節度使擁有2至9萬人的軍隊,而當時唐朝全部軍隊的總數不過57萬。節度使的邊兵要比京師及內地的兵多很多且精兵強將都集中在邊疆地區,這就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不僅擁有長期受自己控制的軍隊,還兼管當地的民政、財賦,很快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地方節度使能夠「擁兵自重」,而安祿山身兼多地節度使,權勢滔天,更欲謀求天下之權,從而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也有學者反對這種觀點,他們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認為安祿山是被當時中原的繁榮景象所引誘,才發動了叛亂。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做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革新和調整。他整頓綱紀、廢除苛法、重視生產改善外交, 使得天下大興,經濟繁榮,開創了「開元盛世」。而唐代交通較為便利,使他不必移駕洛陽,便可坐享水陸交通貫通全國,江淮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漕運送往京師。玄宗時的漕運改革,手握重兵的安祿山為了得到更多江淮的豐富物產,這使胡人出身的安祿山十分眼紅。

另外,富裕的生活也讓統治階級的頭腦不清醒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更大了,實際上就是宰相與寒族,胡人之間的矛盾,因為在初唐時期,唐朝有「出將入相」的制度,這也讓很多人覺得有希望,但是到了李林甫任宰相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向皇帝請命說,胡人只能當將軍,也正是這樣引起了胡人的不滿,而作為胡人最有代表的安祿山不滿,再加上當時的宰相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便開始對安祿山下手,也正是如此安祿山才會造反,畢竟一直有人想殺你,你會不先下手為強?

不過,更多的人認為,安祿山並不是反賊,而是忠臣,因為當時唐朝的權勢都被楊貴妃那一家人掌控,可以這麼說當時楊氏一族基本上已經可以影響唐朝的經濟財政和軍國大事,這也是導致安祿山叛變的原因,畢竟最初安祿山一直納諫,然後最後的殺諫。可以這麼說,唐朝滅亡和安祿山楊氏的關係很大,如果照楊氏這麼一個亂法,估計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張祿山,畢竟你得罪了天下人的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哉 的精彩文章:

古羅馬軍隊不但打不過漢朝軍隊,並且被漢朝收留,在此定居了下來

TAG:智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