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底撈成功背後:為客人夾菜陪笑遞毛巾,員工:沒這麼伺候過爹媽

海底撈成功背後:為客人夾菜陪笑遞毛巾,員工:沒這麼伺候過爹媽

文 | AI財經社 牛耕

編 | 梁夜

海底撈創立時,只是一家四人麻將館兼火鍋店。24年後,它走出了四川農村,在香港聯交所的市值達到996億港元。與此同時,地方菜如沙縣小吃、黃燜雞米飯仍困在街頭巷口,不溫不火。

根據招股書,海底撈在2017年的收入達到106.37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6%,其中餐飲經營收入佔到97%。人所周知,中餐因為不標準化,很難擴大規模,中國年收入100億元以上的餐飲公司屈指可數。是什麼造就了海底撈截然不同的命運?


火鍋差不多,服務找差異

張勇並非美食大師。1994年下海時,他在四川拖拉機廠當電焊工,既不會熬湯也不會炒料,甚至連毛肚都不認識。他的秘訣就是陪笑臉,送得比賣得還多。結果客戶雖然覺得東西不好吃,但還願意來。

半年後,他憑藉1毛錢1串的麻辣燙賣了1萬元。他總結出經驗稱:如果客人吃得開心,就會誇你味道好;如果你態度冷談,他們就說你難吃。「四川火鍋重辣,吃到最後根本分不出口味。服務好壞才是最明顯的差異點。」

最初,張勇一位相熟的幹部來店裡吃火鍋,他便安排一個夥計給他擦鞋。自從他發現效果拔群,就逐漸擴展成遞眼鏡布、手機套、做美甲、給單人顧客對面放玩具熊的服務。在海底撈,服務是凌駕於死規定之上的:比如老人牙口不好,不喜歡免費的酸梅湯,服務員有權給他們換成收費的雞蛋羹,卻免費提供。

海底撈的「重服務」,來自獨特的用人文化:服務員出身貧寒,願意屈尊討笑;他們有授權,能充分感知一線需求。

在服務上,海底撈也走過彎路:它曾定下KPI,要求服務員在水位低時加水、必須遞上眼鏡布和手機套,結果顧客不堪其擾。最終,海底撈形成了充分放權、軟性指標的服務方式。這種重服務的背後,是培養制度和資源支撐,並非其他品牌挖來一兩個服務員就能學會。


家文化?實為狼性文化

服務員不愛笑怎麼辦?外界認為,是張勇用「家文化」感化了員工:給他們提供高工資、配備住房、專人保潔、電腦上網。在《海底撈你學不會》中,北京四店的王彩虹說:一天早上她正在拖地,同事忽然唱起了生日歌,端上果盤,還有人管她叫『媽媽』。這個40歲經歷了一生波折的人當時就哭了。

對此,張勇卻嗤之以鼻:所謂「家文化」不過是媒體、員工自己想像的。「我不太相信一個人在加班工作時,還會發自內心地笑。一個簡單的方法是,讓他寫不愛笑的人出局,剩下的就是會笑的。」

曾有媒體報道,海底撈的「微笑」被寫進了服務細則里,服務員表面上好客,一轉過臉微笑就垮了。很多服務員對每天保持笑容十分疲憊,有新人說,給客人夾菜還要笑,「自己爹媽都沒這麼伺候過。」

在海底撈內部,還實行著激烈的淘汰制度。每個季度,海底撈總部會對門店進行考核,結果分成A、B、C三級,C級代表不及格,店長將直接面臨淘汰。

張勇說過,他圍繞著「人」想了20年,但人是會犯錯的,也並不是每個員工都能那般努力。他正在求諸技術,比如打造一家智慧餐廳,實現自動出菜、自動配鍋等。此外,打造一個數字化的員工管理平台也在計劃中。


把持重權,小作坊建成現代企業

張勇只有技校學歷,四川火鍋也是地方菜。然而黃燜雞米飯被困小巷時,海底撈已做成一家全國性餐飲企業,市值達到996億港元。

這離不開張勇的果斷:始終牢牢掌控股權,把海底撈從一家家族企業帶到員工超過5萬人的現代企業。

1994年,張勇夫婦與施永宏夫婦出資8000元創辦了海底撈,四人股權各佔25%。他們既是老闆也是員工,每天自覺幹活,閑時打麻將。直到有一天,張勇怒掀麻將桌,表示:「」一間正式運作的公司,必須要有經理。我決定我當經理。」自此張勇就成了海底撈老闆。

2004年,張勇提出,讓自己妻子和施永宏妻子退出日常經營,只做股東。2007年,張勇再次勸退了施永宏,並以原始出資額的價格從施永宏夫婦手中買了18%的股權。從1994年到2007年,海底撈價值已翻數倍,這無異於搶錢。而施永宏只能無奈地表示:「不同意怎麼辦?一直都是他說了算。」

在此後,張勇一直牢牢掌握公司控制權。目前海底撈的第一大股東為靜遠投資,持股50%,而張勇在靜遠投資持股52%;張勇是第二大股東,占股25.5%。因此張勇在海底撈的股權總計51.5%,有絕對控制權。在海底撈內部,所有人也得無條件服從他的管理。

長久以來,張勇都在有計劃地讓海底撈成長成一家現代企業。他的兩個弟弟曾加入海底撈,但很快也被請走。他去美國考察後,回來大肆改變員工薪酬體系,變為如今的底薪+計件工資。他引入的末尾淘汰制度,讓被評級為C的店長人人自危。為了統一管控食材,他還在北京、上海、西安、鄭州等地建立物流配送、原料基地,採用中央工廠的預處理產品,將門店僅作為觸達客戶的服務延伸。

如今,海底撈對員工的培訓已涉及到各方面:包括服務細節,也包括如何生活。怎麼用淘寶和微信、如何洗衣服,都是培訓的一部分。因此有媒體評論道,雖然海底撈的員工背井離鄉、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但不僅沒跳樓,還能主動開心地工作,簡直就是一個管理上的奇蹟。

擴張有激勵,不靠融資

海底撈有十分獨特的擴張方式:不靠融資,而是內部自發申請。

張勇曾在《海底撈你學不會》表示,如果你拿了投資銀行的錢,就要按人家計劃開店。但不是你想開幾個店就能開幾個的。相比之下,海底撈有一套開店激勵制度,能保證員工供給跟得上開店速度。

這說的便是海底撈的「師徒制度」。新人加入海底撈,會有老人當「師傅」。每個老店長的餐廳每月會獲得至少15名神秘嘉賓,做體驗式匿名評級,獲評A級的店長則能推薦開店。在開新店時,這些老店長的徒弟就成了新店長人選。

每個店長可以在兩種方案中選擇:1、獲得其管理餐廳利潤的2.8%;2、獲得其管理餐廳利潤的0.4%+徒弟管理餐廳利潤的2.8-3.1%+徒孫管理餐廳利潤的1.5%。因此除了自己親身管理,積極為新店選址籌劃也是店長的收入來源之一。

在這種制度激勵下,海底撈前20年才開了76家店,而2015年開店36家,2016年32家,2017年98家,2018年上半年71家。2018年,光是開店申請海底撈就收到了493份,在這些門店背後,則有超過400個備選店長做支撐。


貧窮、敏捷、渴望金錢

什麼樣的員工最死心塌地、願意拚命?很多行業總結出PSD原則,即 poor,smart 和 desire to make money。出身貧窮卻能力出眾並渴望成功的人,最可能在企業內部長成參天大樹。

在招股書中,海底撈提到自己的優勢,第一條就是「用雙手改變命運」。海底撈的高管大多出身貧寒,從服務員一路被提拔上來。根據《海底撈你學不會》,它有一套特殊的幹部選拔制度:所有幹部必須從一線服務員做起,除了工程總監和財務總監。甚至廚師長,如果沒有親自服務過客人,也會被認為不知道服務員需要何種後廚支持。

楊利娟就是有名的「草根將軍」。9月26日,海底撈去聯交所敲鐘,楊利娟作為COO是少數持有股份的高管。1994年,海底撈開出四川簡陽第一家門店時,楊利娟還一貧如洗。她家裡欠債,張勇便從公司賬上給她划出800元還債。她從此死心塌地。

根據界面報道,她在服務員、配料、上菜、付款、收貨、買菜都輪崗過,最後當上領班、大堂經理,幾乎每半年升一級。1998年,海底撈開出第二家門店,楊利娟就全權接管第一家門店,當上店長。

當海底撈遭遇困難,她也是最先出頭的人之一。根據《海底撈你學不會》記載,火鍋這種深夜餐館難免碰上鬧事的。曾有男顧客毆打女服務員,被海底撈男服務員揍了一頓。很快,對方就喊來兩輛卡車60多個手持棍棒的大漢。楊利娟則命令全店100多個員工衝出店,嚇退了對面。「當時就想一件事,這個店裝修花了那麼多錢,絕不能讓他們砸。」楊利娟說。


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巴菲特說過,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濕雪和長長的坡。對餐飲業來說,長坡就是品類足夠標準化。就這點說,海底撈的「火鍋品類」選得十分精明。

根據招股書,沙利文稱,火鍋是最受歡迎的中式餐飲品類。整個中國餐飲中,中式餐飲佔80.5%,而其中火鍋又佔13.7%。但中餐的一大問題是烹飪依賴經驗,能做出統一口味的主廚稀少。而火鍋作為半成品,則幾乎無口味差異,能獲得近乎包裝食品的無限複製增長。

把火鍋做得盡量標品,也是海底撈能開店超過300家的秘訣之一。

火鍋中,底料和蘸料最難標準化。聯合創始人施永宏曾長期為此苦惱。海底撈2005年就成立頤海國際,以自動化生產調味料。它們除了供應火鍋門店,還直接通過天貓銷售。目前它已是中國第二大火鍋調味料生產商,市場佔比超過30%。其2016年7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招股定價為3.42港元,目前股價已漲到19.70港元,總市值196億港元。

可以說,完全標準化的火鍋底料,和盡量標準化的門店餐飲標準,是海底撈持續增長的秘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財經社 的精彩文章:

子彈簡訊上線30天,用戶數突破748萬
蘋果在韓國疑涉侵權遭調查,iPhone X等產品或被禁售

TAG:AI財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