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正的大佬:蘇聯如果沒有他,只會輸得更難看

真正的大佬:蘇聯如果沒有他,只會輸得更難看

作者:葛澄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後的第三天,蘇聯外長葛羅米柯前往白宮,當著肯尼迪總統的面信誓旦旦地否認在古巴有蘇聯導彈基地,聲稱蘇聯不會這麼做,所有援助只是為了提高古巴的防禦能力,美國不應該擔心。

肯尼迪不露聲色,他辦公桌抽屜里就有U2拍攝的大量導彈基地照片。後來肯尼迪告訴他的幕僚,當時差點就拿出這些照片甩在葛羅米柯臉上。

此時,面對這個「扯謊的混蛋」,肯尼迪還沒想好用什麼方式告訴蘇聯人導彈基地是怎麼被發現的。他強調美國無意入侵古巴,也指出如果蘇聯在古巴布置導彈將產生嚴重後果。

葛羅米柯與肯尼迪

「拆彈」古巴危機

這次會面美國人沒拿出實錘,多年後面對質疑,葛羅米柯辯稱:「肯尼迪當時沒有提出已經在古巴發現蘇聯導彈的問題,因此我不必主動回答古巴是否存在這種武器。」

會談結束後,美國人還特意宴請了葛羅米柯一行。蘇聯人在晚宴上吃飯時,肯尼迪會見了他的顧問,顧問們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案:全面空襲、外科手術式空襲或者封鎖。

安德烈葛羅米柯從1957年到1985年擔任蘇聯外交部長,根據蘇聯解體後的有關報道顯示,葛羅米柯最初反對蘇聯在古巴布置導彈的想法,擔心美國發現後的反應。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肯尼迪與他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

就算肯尼迪沒有拿出那些照片作為證據,葛羅米柯還是馬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美國無法容忍我們在古巴的軍事冒險。而克林姆林宮這時並沒有把美國人可能的反應當回事。

幸運的是肯尼迪沒有決定空襲,葛羅米柯的底線是蘇聯和美國之間不能發生核戰爭。赫魯曉夫在葛羅米柯的說服下權衡利弊,沒有被卡斯特羅的思維方式驅使,而是坐到了談判桌前。

卡斯特羅

葛羅米柯曾說:即使在今天,美國和蘇聯在古巴問題上對抗,也向大國表明,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解決方案是必要的,無論當時的情況看起來多麼複雜和危急。

謹慎的「不」先生

葛羅米柯的典型風格是嘴上堅定地胡說,內心卻里有自己的擔憂。由於表現出來特有的謹慎和頑固,西方外交圈將葛羅米柯稱為「Mr.No」。對於中國人民來說,葛羅米柯也是一個熟悉的名字,總是與蘇修的狡猾形象聯繫在一起。

葛羅米柯1909年出生於白俄羅斯村莊,1936年畢業於農業技術學校,是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二戰期間,外交部招募年輕黨員,他就這樣偶然成為一名外交官,由於非凡的記憶力和毅力很快引起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的注意。

莫洛托夫

1939年葛羅米柯被派往蘇聯駐美國大使館,有人說這是莫洛托夫保護他躲過斯大林清洗。在華盛頓,葛羅米柯不僅努力學習英語,還學習美國歷史、經濟和政治。30歲的葛羅米柯由此獲得了一個外交官認識世界的視野,眼光獨到。

同時莫洛托夫的外交體系也灌輸給他一種教條和形式主義的態度,使他城府很深,這種衝突隨後一直伴隨著葛羅米柯的外交生涯。

1943年,葛羅米柯出任蘇聯駐美國大使,參加了二戰中盟國之間所有的主要談判。1945年6月他代表蘇聯簽署聯合國憲章,一年後又被任命為蘇聯駐聯合國代表。他成功地要求每個大國擁有否決權,事後證明這非常關鍵,蘇聯沒少用這項權力。

二戰

葛羅米柯給人的印象是枯燥無情,人們不知道他年輕時也有過浪漫情懷,夢想成為空軍飛行員。他曾說飛行員和外交官有一些共同點:需要在極端情況下保持冷靜

在前蘇聯時期,體制內的人差不多都長出了一層厚厚的保護殼,葛羅米柯也不例外,正是這層殼保證了他長期漂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二戰結束後,尤其是冷戰時期,蘇聯外交界任何與外部世界的聯繫都十分敏感,最致命的危險就是被指控為間諜。外交官的生存秘訣就是說「不」,當你說「不」時,你就安全了。

葛羅米柯曾這樣告訴兒子:「不要在招待會上喝酒,喝酒就是一名外交官在挖掘自己的墳墓。如果你不確定是否該說話,最好保持沉默。還有一件事,不要和外國人交朋友,對於政治家和外交官來說,這是一個障礙。」

演技在線的外交家

葛羅米柯以難得的專業精神對待工作,走到哪裡都戴著自己特有的面具。

人們認為戴著面具的他是他的本性,其實面具下他真正的本性是不知疲倦而又冷靜,情緒很少勝過理智。他不相信靈感的預感,他能巧妙地掩飾他的意圖和情緒,如果他突然發脾氣,那也是一個事先經過仔細考慮甚至排練的發作。

葛羅米柯

談判前,葛羅米柯做足功課,有時還會死記硬背很多資料,非凡的記憶力讓他在幾個小時的談判中不看提示也能記住事先背下的任何一點。葛羅米柯精通英語,但他堅持使用翻譯,這是他獲得額外思考時間的詭計,當口譯員翻譯時,他已經在整理答案。

他還有一個談判技巧,就是先談無關緊要的細節,在這些細節上糾纏不休,討價還價,最後做出讓步。然後談關鍵事項時,要麼對手已經耗盡了耐心,要麼有時會「還個人情」。葛羅米柯已經通過小事讓步換取了關鍵問題上的重大成功。

基辛格等美國專家專門研究過葛羅米柯的談判方式和習慣,在研究中不斷進步,他們了解蘇聯人在意識形態上的死穴,漸漸地摸清了對手底牌,逐步佔了上風。

葛羅米柯與基辛格

戰鬥民族的穩定劑

冷戰期間,蘇聯與西方摩擦不斷,卻又總能緩和下來。箭在弦上,始終不發,這被認為主要歸功於葛羅米柯,這位冷靜的外交部長成了戰鬥民族的一副長期穩定劑。

珍寶島衝突後,葛羅米柯也力主與中國重返對話。他曾這樣評論自己的風格——十年的談判也好過戰爭的一天。

當赫魯曉夫脫下皮鞋敲擊聯合國會場桌子時,葛羅米柯沒有效仿。在紀錄片中可以看到他仍然沒有表情,只是嘴角比往常更傾斜了。

赫魯曉夫敲桌子

葛羅米柯冷靜縝密的性情不僅穩定了蘇聯外交,也令他成了蘇共政治高層中貫穿歷史的不倒翁。他一生履行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意願,非常小心、避免冒險,這是他政治生涯長壽的原因之一。

連毒舌的赫魯曉夫都在回憶錄中形容他是「一個好公務員」,這也說明了葛羅米柯徹底的專業性。人們評論說,如果沒有葛羅米柯,蘇聯的形象可能會更糟。

老蘇聯代表人物的落幕

葛羅米柯在政治生涯末期,與其他蘇聯高層決定對阿富汗實行軍事干預。本來葛羅米柯以為阿富汗戰爭幾個月內就會完事,美國人根本來不及說什麼。結果阿富汗成為蘇聯人的「越戰」,拖得越久,蘇聯高層越覺得不能示弱,誰也不去主動關上戰爭之門

1980年代初期,美蘇關係陷入深度凍結,一直力主與西方緩和的葛羅米柯,卻以轉為強硬為自己的外交生涯划上句號。

對於這最後的轉向,有人歸結為他頭腦里有根深蒂固的體制內的東西,「政治鬥爭」永遠第一,也有人說他老蘇聯那套已跟不上形勢。考慮到他是與西方打交道的老手,我們無從過多評判。

葛羅米柯墓地,兩幅面孔的人,圖片來自汪文翔

在眼界和氣度方面,葛羅米柯走在同齡人前面,他告訴政治局的那些老頭子,是時候將領導權交給年輕人了。1985年戈爾巴喬夫被推到蘇共總書記的位置,葛羅米柯也由於自己的保守觀點與大規模經濟與社會改革衝突,被迫離開了最高權力機構。

葛羅米柯於1989年去世,這被認為是「老蘇聯」落幕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特工鋤漢奸屢屢得手,在延安為何搞不定共產黨呢?
曾國藩兄弟滅了太平天國,也順便吞掉了它國庫里1800萬兩金銀嗎?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