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慧大小有別 眼光所見不同

智慧大小有別 眼光所見不同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適」是走路。天空早晨的顏色叫「莽」,晚上的顏色叫「蒼」。南北朝有一首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是西北地區傍晚的景色。

還有一種解釋:「莽蒼」指近郊的草木之色。所以「莽蒼」代指較近的地方。到近郊的草木間去,一天在那裡吃上三頓,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帶一點乾糧,算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

莊子好像很喜歡旅行一樣,告訴我們出門該怎麼準備,實際上他講的是人生的境界。 前途遠大的人,就要有遠大的計劃;眼光短淺,只看現實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沒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曉得有後天。有一種人今天、明天、後天都不要,他要永遠。

莊子就是告訴這個東西。 因此說:「之二蟲又何知?」這兩個小動物又懂什麼?它們的知識範圍有限啊!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遠見有大見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業,永遠有他的偉大。這是智慧大小有別。一個人壽命的長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幾十年就死了,不曉得把握它。所以說:「小年不及大年。」

「物化」的作用,就是關於一切的生物互相變化,所以鯤魚變成了大鵬鳥的觀念,第一個要點是「沉潛飛動」,莊子用寓言,也是用事實來說明。這屬於中國古代的科學,不要拿現代科學的觀念來說,至於它的對與不對,需要另加求證。

第二個要點,一切萬有的生命之所以變化,中間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莊子提出來一個名詞,叫「息」。中國後來的道家,取了一個名稱叫「氣」,萬物皆是氣化。說到氣化,莊子文章寫作的方法,和他講話表達的方法不同,說到這裡,恐怕人家不相信,他就提出來,我們抬頭看天,究竟這個天是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這個樣子?

假如我們到了高空,例如坐飛機,倒過來看這個地球,地球等於在我們頭的上面,那個時候看這個天又是什麼顏色呢?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等於佛 學所講的: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都屬於「比量」,不是「現量」的境界。所謂「現量」,就是呈現出來那個真實的東西。我們現在借用了佛學名稱,就能了解莊子所說的道理。

人類的見解、知識和生活經驗都是「比量」,不是真實的。同樣一個氣候,同樣一個空間,一個時間,一個顏色,因人而產生的感受各異。譬如說熱,熱到什麼程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冷熱一切等等,都是比較的,不是絕對的真正的知識。

所以,莊子拿大海作比喻,水不深不能載船,水要很深,面積也要很寬,大船才能行駛。然後講大鵬鳥從北向南飛的時候,必須要等待大風,要有大風的風力,才能超越九萬里的高空。(出自南懷瑾師《莊子講記·逍遙遊》)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吼 的精彩文章:

華嚴七處九會 不離當下生活
當有正確思維 完全投入進行時 那是入定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