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涅槃是一條世間極少人,想走並能走到底的路

涅槃是一條世間極少人,想走並能走到底的路

涅槃是一條世間里少人——極少人,想走並能走到底的路。

因此每次有人真心向我詢問「涅槃之路」時,我總是有些「見獵心急」——這一天,一個朋友問過我許多關於涅槃的問題時,我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反問「你叫什麼名字?」

也許是太突兀的了吧,朋友可能一愣,說:「啊?您說真名,還是網名?」

當然是真名。

為什麼要問人家真名?

因為這世間,有涅槃理想的人,實在沒有幾個,所以我要記下來這僅有幾人的真名。

朋友聽我這麼一說,該是很高興吧,也說起願今生見道,甚至早日能跟我出家……

我是多麼希望出家的人中,這樣的人能夠多一些,再多一些,更多一些,乃至填充成為出家群體的大部分。

想起另一位法師曾說他自己:有時候見到一個靈一點、好一點的人,基本上可以判斷,他以後是會出家的。

這樣的判斷,雖然細想起來,實在是有些武斷了,卻是一樣的心聲。

而「一人出家」這件事,總令我歧出多心,此路偏狹,自古艱難。

因為我已出家經年,見識過太多又壞又蠢又髒的人或事,期遇過很少又善又美又暖的人或情,對於別人的出家,我的心情實在複雜。

所以我也很少會「在他人緣起中橫插一杠子」,不想給那隻舉棋不定的手,多增添哪怕一絲毫的外力。

如果他實在忍不住必須披剃成僧,那麼我只是微微希望他在出家之前,能夠具有稍稍降伏慾望的能力與佛法正見而已。

免得以後,守不了戒律,違逆了初心,進退兩難,可能陷入憂悲苦惱,甚至墮入深淵,人鬼不分,如在地獄。

「你根本不該想那麼多的啦!」朋友說。

如果我是您所說的這種「靈一點、好一點」的人,那麼我即使今生不出家的話:

繼續乖乖做人,做好學生,考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仔仔細細做著異性戀,甚至在運氣夠好的情況下,找到一個有心的人做對象。

循規蹈矩買房子,裝修,結婚,生小孩……總能克服困難,至於困難的細節,不必說,一路走來,看著現成擁有,告訴自己:人要知足。

在被允許的範圍內活用初中一直學到大學的不知是否辯證的辯證法,與人討論人生、時政、段子與真人秀,我努力地不要「想太多」,否則會被人問「你還有什麼不夠滿足?你有哪裡過得不好嗎?」

保持情緒「健康穩定」,控制飲食不再通宵,注意每年的體檢報告,買了健身年卡,希望爭取異常指標年浮動不超過體脂秤的智能建議。

但有時,或者總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在沙發上疲憊得像懶貓一樣流成了一灘,甚至想不起來今天做了什麼。

和自己的好對象一起奮力生活,有時聊天,有時不。

過了戀愛和新婚那一段時光,再也不說想彼此了,這很正常,婚姻總該互相依賴,依靠,依存,反正維持著唄。

但下班回家時,或者凌晨三點半在伴侶身邊醒來,既無人可說,也無話可說。

在大家的嘴裡,從「別人家的小孩」,變成了「我的一個朋友」。

······

朋友說著說著,忽然又說:想到剛剛流行過的一個詞,「主流人生陷阱」——你曾經努力在每一步都走得不出錯,你確實沒出錯,你選的都是不壞的,但也不是好的,更不是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

那時,我該想起了年少時做過的一個夢:

我,遠在高峻的深山裡,春天的樹林,秋一樣的天空,登臨雲峰,垂目望去,對面的山上有一樹梨花,雪白閃爍,飄飄渺渺,似遠又近。

樹邊是一座庵寺,裡邊有一人,似我曾想成為的那位小僧。

聽朋友發完夢,我知道,其實朋友所說的,還真是夢了。

就像那位法師說過的一樣,所謂美好的願望和一時美麗的發心,指點世間,快意文字,隱逸故事,文藝清新,等等,都和真實而直接的降伏慾望無關,甚至還可能正是貪慾的偽裝和變形。

真實佛陀的原始佛法,雖然教導的是一整套嚴密周全的防範系統,但也因此,如果系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做好,都還有可能成為慾望流出的漏洞。

在《一切漏經》中,佛陀指出了全面堵住漏洞的方方面面:一、建立正見;二、防範六根;三、如理攝取資生之物;四、迴避惡緣;五、該忍的必須忍;六、該斷的必須斷;七、該培養練習的必須培養練習。

又或者以這種方式描述:謙虛恭敬,親近善知,聽聞正法,獲得聞慧,獲得正見。由此建立正見,圓滿戒行,防範六根,飲食知量,正念正知,日夜警覺,獨處禪修——前一法是後一法的基礎,前面的做好了,後面才能做好。

佛法正見,見地是第一位的,但是,在法、律已被大大混淆偽亂的今天,這個過程會變得漫長,長到用盡一生也不得其入,甚至不忍說那些一開始就步入歧途……

一個人,需要做到既不盲信,也不自欺,更不自負,還有耐心,具有毅力,才有真正遇到正法的可能。

而支持這一切的動力來自哪裡?

來自於出離心,來自於對苦的真實覺觸和深度體味。

因為對苦沒有體會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動力。

觀察身心,觀察無常,觀察老病死等,觀察慾望帶來的各種過患,觀察慾望帶來的矛盾無法調和,觀察存在本身的悖論無可解決,觀察五濁惡世無有幸福可言,觀察無常的東西沒有價值,觀察人間不值得,觀察一切畢竟苦與空。

如果一處沒看到,修道恐怕終究會落於詭論懸談······

午後林深寂,鳥喧漸止息,

憂鬱何處生,喜樂亦生此。

——朋友聽完我一番絮叨,沒有回答,但悄悄在朋友圈@我發出一首詩。

我問道:這個詩,看起來這麼面熟,是你寫的嗎?

朋友說:是,也不是。

原來這詩是來源於他曾不解而問釋於我的那篇《呢喃經》:

「當來到中午時分,鳥兒們安靜下來了,廣大的林野呢喃,那恐怖出現於我心中。

當來到中午時分,鳥兒們安靜下來了,廣大的林野呢喃,那喜樂出現於我心中。」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愛人是菩薩假扮的
國慶長假去寺院上香拜佛,這些規矩千萬要注意!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