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北方言:「悻悻」的三個讀音

晉北方言:「悻悻」的三個讀音

原標題:晉北方言:「悻悻」的三個讀音



文 / 宋旭

研究方言,會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在同一地區里,同一辭彙有多種讀音。比如在同朔地區,表示「推」義的「揎」字,既讀「xuan」,也讀「hang」。「耕地」之「耕」,既讀「geng」,也讀「zing」。從音韻學角度考量,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應該是古今讀音在方言里並存的事實。


惱怒而形於色,在懷仁話里,既說「惱更更」,同時也說「惱恨恨」、「惱悻悻」。比如:


成天惱更更的,好像誰該(「欠」之唐宋時期西北方言音——筆者注)了一萬塊錢似的。


三黃毛一個人惱恨恨的,圪蹴得那兒抽煙呢。

二毛眼惱悻悻的,一甩門,出去了。


懷仁話里的「更更」、「狠狠」、「悻悻」,實際上表達的是同一個辭彙——「悻悻」。


《漢語詞典》中對「悻悻」的基本解釋是「怨恨失意貌」,就是「怨恨失意的樣子」。如《孟子·公孫丑下》:諫於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面。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他見我這日出門時節,竟自悻悻然去了,說也不和他說一聲兒,必然有些怪我。」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大元敖慢無禮,經略待之少不如意,輒悻悻見於詞色。」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心上如此想,面孔上早露出悻悻之色,坐在那裡,一聲不響。梁斌《播火記》四七:「馮貴堂在背後跺了一腳,悻悻然走下磚階。」


「惱悻悻」即「惱怒而形於色」。在《說文解字》里,不見「悻」字。但有「忄巠」字。許慎的解釋是:「(忄巠),恨也。從心巠聲。胡頂切」。清人段玉裁注曰:「(忄巠), 恨也。(忄巠)即孟子悻字也。孟子。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趙以恚怒釋之。又引論語悻悻然小人哉。今論語作硜硜。從心。巠聲。胡頂切。十一部。」


說明在許慎年代,「悻」作「忄巠」。「悻」為後起之字。現在「忄巠」已成死字。

「悻」(忄巠)之讀音,按照許慎「胡頂切」,「胡」上古聲部「g」,「頂」上古韻部「eng」,鄭張尚芳擬構其上古讀音為「geng」。也就是說,在東漢以前,「悻」之讀音為「geng」。


南北朝以後,漢語讀音雖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其規律還是可尋的。其中一條就是同音位聲母的互轉。如「b/p/m/f/v」、「d/t/n/l」、「r/l」、「g/k/h/」、「z/c/s」。在《廣韻》音系中,「悻」之讀音已經由「g」聲轉為了「h」聲。鄭張尚芳和潘悟雲均擬構為「heng」。


「悻」在普通話里讀「xing」音,實際是明清以後的讀音了。《洪武正韻》記「悻」之讀音為「下頂反切」。

不難看出,方言里「惱更更」之「更更」,記錄的是東漢以前乃至先秦時代「悻悻」的雅音。而「恨恨」則是唐宋時期「悻悻」的官話讀音。普通話里的「悻悻」(xing-xing),實為尖團合流之後的讀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晉北方言:「圪溜」兩個義項的來源
晉北方言:「黑眼」不帶「圈」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