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南記事》:楊顯惠,兩次得不償失的報復,換來的,是規則

《甘南記事》:楊顯惠,兩次得不償失的報復,換來的,是規則

《甘南記事》:楊顯惠,兩次得不償失的報復,換來的,是規則

今年茅盾文學獎開始評獎的時候,和朋友說到,如果哪一天茅盾文學獎有勇氣把獎頒給楊顯惠先生,那才能證明這個獎的價值與勇氣,但至於何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能將視線投到楊顯惠身上,我和朋友都抱悲觀態度。好在,楊顯惠不是為了文學獎而寫,自《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之後,看了他最新的一部作品《甘南紀事》,感觸更是如此。

無法形容第一次讀《夾邊溝記事》時的心情,被拋擲到絕望之地的知識分子,前來尋夫的女子堅持要把丈夫的屍骨帶回家鄉,對於飢餓無比真實的描繪,讓出生於特殊末期的我讀來如鯁在喉,我們的父輩,原來是這樣活過來的,或者說,那些充滿理想以為新時代真的到來的人,原來是那樣卑微地死去的。在讀完《夾邊溝記事》之後的第二天,緊接著開始讀《定西孤兒院紀事》,書里那些飢腸轆轆的孩子,要麼一個個餓死,要麼僥倖生存下來,也無不留下慘痛的回憶。我想,中華民族的疼痛史,這兩部書所刻畫的痕迹,應分外鮮明。

有了前兩個本書的閱讀經驗,所以在《甘南紀事》剛剛面世時,就迫不及待地買來。這本書楊顯惠延續了前兩本書的親歷式寫法,在此前,這種寫法就充分體現出它的魅力,這次,讀者依然能夠像遊客一樣,跟隨楊顯惠這位深沉的講史者走進一片陌生的土地,去看那些活著的人們。按照書中描述,《甘南紀事》的內容,多是作者二零零五年時去甘肅南部藏區行走、採風時所聽到的故事,相比之前兩本書的行文,這本新書已經輕鬆了不少,不由讓人感嘆時光撫平傷口的能力。

在我看來,《甘南紀事》最大的特點在於寫人性,它是一幅直白的人性素描,寫人性的真實與無奈,人性的純潔與悲哀。書中有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寫的是,一名藏族女子在受到輕狂對待之後,讓丈夫去討說法,結果丈夫被打死,仇人被判無期後坐了十幾年牢得以「重生」,看著仇人過上平靜安穩的生活,女子讓三個長大的孩子再去討說法,三個孩子將仇人殺死,分別被判重刑。對此悲劇,她並不覺有何不妥,仇恨之花或許只有在盛開之後,才能換來徹底寧靜。

另一個故事是,尋找丟失牛群的丈夫,用十元錢作為報酬,從一戶牧民家領回了走失的牛,但在藏區風俗中,歸還別人物品是不允許收報酬的,妻子由此心生不滿,每天催促丈夫去要回牛身上丟失的牛鼻子繩,在她看來,既然付出了十元錢,不但要把牛還回來,更要把丟失的牛鼻子繩也還回來,這樣才算「完璧歸趙」。被逼無奈的丈夫只好上門討要,但對方堅持沒有看到牛鼻子繩,爭執產生後,丈夫被打死在別人家門口。

看到書中這兩個典型故事,想必會有讀者聯想到「愚昧」、「無知」等辭彙,其實並不是這樣,果這麼想的話,那隻能說,這是現代文明裡的精明與算計成分在作祟,對於現代人來說,因小失大是筆不划算的買賣,時間也會讓人忘記仇恨。但對藏區的人來講不一樣,他們並不太懂得怎麼計算得失、自我保全,在他們那裡,只有規矩與道理,誰違反了,就要受到懲罰。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到民風、可以看到文化、可以看到一個群體的生存形態。對比《甘南紀事》所描述的人物,我想我們要心生慚愧,而非自以為是的優越感。

不知楊顯惠先生下一步會寫作什麼作品,《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和《甘南紀事》已經成為他寫作生涯最為重要的「三部曲」,這三本書,給我們貢獻出歷史的真實一面,儘管它們被冠以「小說」的名義出版,但誰都知道,那是以血與淚寫成的民族史的一部分。在時間長河試圖湮滅一切的時候,楊顯惠的作品如浮上河面的巨木,四處漂浮、撞擊,把已經沉寂於水底的疼痛嘶喊出來,讓我們不要被所謂的「幸福」麻痹,忘記我們的父輩、我們的民族曾經那麼無助而又艱難地生存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看見》:柴靜,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或者說就不像人了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庄祖宜,去他的人類學,人類重要的是吃飯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