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島 君 說

假如給你100萬的閑錢,你會拿它做什麼?買房or換車?還是週遊世界?

一稼給出了不同尋常的回答。她花了100萬元,遊學各地,遍訪名師,只為搞清一件事——如何找到並踐行自己的使命。

從上海交大到哈佛,從銀行到矽谷,一稼活成了鄰居阿姨眼中「別人家的孩子」。而她冷暖自知,雖然表面風光,卻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時常焦慮、迷茫。

幸運的是,她在三十歲那年「遇見了自己」,開啟全然不同的事業與生活軌跡,她很滿意現在的狀態,即使這意味著常年連軸轉、沒有休閑娛樂、死磕百萬字的書稿,她也樂此不疲。

正如一稼給自己的定位——「幫助每一個勇於追求更美好人生的朋友」,我相信她的身上有大多數人可以借鑒的地方,讓我們相信人生不止一種活法。


口 述:一稼

編 輯: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命運滾輪


在斯坦福商學院極受歡迎的領導力課上,每個學生都要做「生命輪」練習,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命題滿意度打分。

0-10分,10分為最滿意。一個領域的分數越高就越靠近外圈,分數越低就越靠近原點。然後把這些分數連接起來,觀察生命輪的形狀。

即使你有比較高的事業和金錢滿意度,但是情感、健康和使命感的滿意度較低,生命輪形狀就不是圓的,也就無法平滑地滾動。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之前的我,就坐在一個滾不起來的生命輪上。直到30歲,我遇見了自己。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上海家庭。從小到大,我將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讀書和工作上,從上海交大讀到了哈佛商學院,從銀行走進了矽谷。

儘管有了高學歷和好工作, 但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樣的工作,只能靠「企業名氣+薪水」來擇業。漸漸地,我越來越無精打采。

30歲之前,我根本沒有聽說過「使命」這個詞,也沒什麼目標,於是盲目地做著很多別人覺得好的事情。在吃了很多別人介紹的「好菜」,並填滿了最初的「飢餓感」以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我的朋友阿頓,在一家對沖基金公司工作,除了上班,他把幾乎全部的業餘時間都自發地用在了投資研究上,樂此不疲。

有多少人覺得,做投資方案比看電影、聽音樂或吃大餐更有趣?後來我在看巴菲特的傳記片時發現,股神就是這個狀態:把投資當使命。他是真心熱愛投資,對他來說做這些事是最滿足的。

有了清晰的使命,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關注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那個遠大的目標。他們不會計較個人得失,而會調動全部潛能向著目標衝刺。這就是使命的力量。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


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哪些人生命題對自己更重要。找到使命並不容易,沒關係,我們可以運用一些提問來挖掘自己究竟要什麼。

1、什麼事讓你廢寢忘食?

如果有一些事情能讓你忽略吃飯、睡覺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些事情就蘊含著調動你的能量,激發你的潛能的要素。

以前,我想過寫書,但是動力不足,不清楚為誰而寫。後來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幫助每一個勇於追求更美好人生的朋友。然後我就像一輛被加滿油的跑車,利用一切時間奮筆疾書:下班以後、周末、甚至在休假旅行中也獨自留在酒店寫作。

寫作歷時三年,困難超乎預想,我前後推翻重寫幾十遍,總計寫了上百萬字,但我沒有疲勞,也沒有焦慮,清晰的使命感調動了我的全部能量。

2、你渾身發光的時刻是什麼?

在科幻小說《飢餓遊戲》里,作為起義軍的代言人,女主角凱特尼斯需要做大量鼓舞人心的演講,但她不善言辭,這時候她的夥伴建議她講講自己「什麼時候最讓自己感動」。後來凱特尼斯發表了一次又一次鼓舞士氣的演講,最終贏得了起義。

大家可以學學凱特尼斯,將身邊的人作為鏡子看清自己,你在什麼時候最發光、最有感染力?我從身邊的家人、朋友、同學那裡得出的結論是:我獨當一面做一件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

3、閑暇時你關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想一想,你平時會自發關注什麼領域的信息?你了解什麼信息最輕鬆、最享受?你和別人探討什麼話題時最忘我?

4、當你實現財務自由,你會如何度過餘生?

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人最開始的回答可能是:我會去週遊世界,我會去購物,我會去健身,看電影、做水療等。但是在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還是需要一份能體現存在價值的工作,因為「做出貢獻」是很多人的一項基本精神需求。尤其對於沒有經濟壓力的人,這個需求尤其明顯。

我有不少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朋友都陸陸續續出去做一些事情,並不是錢不夠花了,僅僅因為空虛,所以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如何提升你的人生質量


很多人以為當我們找到使命之後,整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一切都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不是。生命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障礙,需要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努力。

1、給自己一個機會

不要因為機會渺茫就不給自己一個機會,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當我們習慣性地給自己一個機會,有時候,把握住1-2次,我們的人生軌跡就完全不同。

報考商學院時,我當時的目標其實是排名前15的商學院都行,但是我依然報考了哈佛商學院,給自己一個機會。不成沒關係,不就是花了幾周準備材料+250美金申請費嘛,但是萬一成了呢?

2、培養人生的經營能力

在實踐使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要改進,你也許會感覺無所適從,因為要「惡補」的東西太多了。

其實,每個人的資源都有限,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智慧的排序和取捨,分階段逐個攻克。「惡補期」對於時間、精力甚至財力的要求比較高,但也是必須的。

根據我的觀察,按照能力劃分,大致上有三類人:

一是「藝術家」,只對內容和產品感興趣,把它們做到極致;

二是管理者,擅長管理組織、激發團隊士氣;

三是商人,擅長經營,關心怎麼賺錢。

如果你是典型的「藝術家」,而實踐使命的初期又需要賺錢,這時就應該多花時間和商人聊天,觀察他們怎麼經營公司。

3、用滿意度來衡量自己的生活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很容易依據公司名氣、職位頭銜或者薪酬等外在因素來擇業。

實際上,人生質量取決於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而不是世俗的絕對高度,比如職位高低、財富多少等。所以,並非因為他是CEO,我是小職員,他在事業上就比我更滿意。

每個人的資源不同,優勢不同,目標不同。學會了解自己,尊重內心的聲音,和自己賽跑,用滿意度來看待我們的人生,而不是一味地攀比絕對高度,這非常重要。

這件事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只有5%的人做得到

關於使命的三個誤區


誤區一:使命應該是非常容易尋找的

恰恰相反,尋找使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常都不會低於半年,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的。

我覺得大多數人剛開始的時候,只找到了使命的小尾巴,使命這件事太深刻,你得去實踐,在現實中通過正向與負向的反饋,不斷的調整,才能慢慢地看清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誤區二:使命一定要與工作統一

實現使命未必以主業為手段。現在大家都把工作作為媒介,會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其實絕大多數工作並不是為了幫你滿足使命感而創造的,而是為了給公司賺錢,老闆付錢換你的時間。

為什麼現在90後對自己的工作非常失望?因為95%的工作是沒有太多意義感的。少數人可以把使命和賺錢完全融合在一起,但前提是你具有卓越的能力,包括商業頭腦、產品能力、管理能力,而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些。所以,普通人實現使命最好的途徑在業餘,而不是通過工作。

誤區三:使命意味著要改變世界

我覺得,大多數人都能找到中等級別的使命,但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改變世界,否則就亂套了。

有的使命基於家庭,或是做個好妻子,幫助孩子茁壯成長,或是當個好丈夫,讓妻子不為財務擔憂,讓父母安度晚年;

有的使命基於集體觀念,希望照顧好公司員工,希望小區所有人可以吃上新鮮水果;

有的使命基於社會,希望街道有更多綠樹成蔭,讓全上海的中小學生都吃上營養午餐;

再往上就是世界級的,希望實現男女平等,消除種族歧視等。

如果將使命做成事業,你的事業越大,難度越高。你想改變世界,就需要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必須為之付出很大的努力,不斷提升自己,這和創業沒有任何區別。

如果只是把使命作為一種斜杠人生,最關鍵的是堅持下去,也許你的使命沒有那麼多市場需求,別人不買單,或者你當下還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但這些都不要緊,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

當你問對了問題,答案會慢慢向你靠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