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黃煌:經方為何不言補

黃煌:經方為何不言補

從宋代以來,醫生已經成為一種掙錢的行當。要掙錢,賣保健品最安全最來錢。所以,宋元以後,補法逐漸盛行,此風至今更盛。古代的醫生稱之為「工」或「疾醫」,是有技術的奴隸,他們一門心思治病,哪能有賣葯掙錢的份?宋代以後,仍然需要治病的醫生,但治病救人風險大,利潤小,「疾醫」之道式微,真正的醫學反而不能發達,這也在情理之中。

賣保健品,吃得人越多越來錢,這就需要吆喝,需要包裝。什麼理論最通俗易懂?什麼說法最讓中國的民眾入心入耳?那就是說你虧,說你虛。虛在哪裡?講臟腑氣血最為恰當。你只要看看當下熱門的電視養生節目,聽聽清晨的收音機里的賣葯之聲,講的中醫理論大多如此。但是,臨床治病與賣保健品是兩碼事,這套理論不管用,至少不夠用。凡是補藥,是能與五臟理論相銜接的,而說到大黃附子,說到麻黃細辛,說到黃連黃芩,恐怕就難以用什麼「虛」來說事了。還是要用六經,最好說方證葯證。但這些說法是醫生圈子的行話,這就是專業術語。

但是,現在很多的中醫,專業術語反而不太懂。《傷寒論》《金匱要略》有多少人去花功夫研究?最常用的經方雖然就百餘首,能用的人也不多啊!於是,中醫學就成了一個脾虛腎虛、陰虛陽虛的世界,這樣的狀態,能不被人詬病嗎?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幾句話當今中醫無人不曉,無人不脫口而出。這恰恰成為當今臟腑辨證以及補益葯濫用的「理論根源」。但是,請大家注意清代醫家王旭高是這麼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處受邪,其病則實!」在病的層次,在活生生的病人面前,醫生的想法就不象理論家想得那麼簡單,人體的疾病不是一個「虛」字能夠概括,用方也不是一個「補」法能夠統轄。要不,《傷寒論》不會出方113首,《金匱要略》更不必論病二十五門!後世也不必總結出治病的八綱和八法。請見清代程國彭的《醫學心悟》:「論病之倚,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而論病之方,則又以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盡之。」

《傷寒論》的方為何取效?其實質不是補,而是調。這個調,是因勢利導,是順勢而行,或汗,或下,或清,或溫,或活血,或利水……,總之,伺機而動。這個「勢」和「機」如何把握?要「觀其脈證」,要「隨證治之」。這個證,就是病機或病勢的外在表現,更是用方的證據,就是後世說的「方證」。

方證怎麼來的?不是憑空想像而來,不是能背幾句「正氣存內」「邪之所湊」或者「補脾不如補腎」之類的話能想得出來的。方證的形成,靠長期的反覆的實踐,是神農氏嘗百草而來,是伊尹輩反覆調製而來,積累數千年的用藥經驗和生活經驗,方成數百個經典方證!

中醫學雖然與古代哲學有關係,但畢竟是一門治病救人的行當,也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方式,沒有很多的大道理可言,倒有許多實實在在的下手工夫。本草與針灸,各自有自身的應用規律,不是簡單地用某種理論可以概括或通融,我們要學習掌握本草和針灸,必須尊重和傳承前人留下的規範。對於當今的中醫師們,我們必須反覆呼籲:回歸經典吧!那裡,才有我們中醫的路!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經方醫學論壇。作者 黃煌。由明醫公開課整理髮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骨傷的楊張張揚 的精彩文章:

歷代名醫治療偏頭痛有哪些名方驗方
談談乾薑、甘草這兩味中藥

TAG:骨傷的楊張張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