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博物館「互聯網+」跨界融合,你知道嗎?

博物館「互聯網+」跨界融合,你知道嗎?

「互聯網+」背景下博物館「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的業態將發生變化。博物館應以國家文物局實施的《「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為綱要,做好信息內容的「生產」,實施跨界融合傳播,建立更為多元的績效評價體系,協同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同時重視博物館的倫理道德,將博物館事業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新產業,已經成為當今各行各業創新發展不得不提的巨大引擎。在宏觀經濟領域,以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團(Alibaba)、騰訊公司(Tencent)三大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 「互聯網+」產業翹楚儼然已經成為新經濟成功標杆;在微觀的工作生活中,微信、支付寶、滴滴、摩拜等「互聯網+」應用亦全方位悄無聲息的融入了人們的各種活動。

無所不在的「互聯網+」讓各行各業都似乎看到了像文藝復興般的光芒,而博物館在「互聯網+」大背景下也將萌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博物館應熱情主動張開懷抱,擁抱「互聯網+」,思考跨界融合、創新發展背景下博物館或將邁入一種新業態,這也應是博物館人對「互聯網+」跨界融合進一步思考的初衷。


博物館「互聯網+」跨界融合,你知道嗎?


「互聯網+」格局下,博物館的新業態

博物館的業態一直在不斷變化。這點從國際博協的定義發展可以反映出來。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維也納通過了經修改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將「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取代了原來的「物證」。

對於博物館及博物館學的研究有許多,筆者一直以來忠實擁護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前主席馮·門施的理解,早在1994年,他就提出了「博物館學屬於信息科學。」他認為「博物館物」是信息的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說,博物館是信息的管理者,文物徵集是信息的收集,文物保護是信息的保護,文物研究是信息的挖掘,陳列展覽和教育是信息的傳播。

信息科學理論不僅適於物質遺產,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展,使「博物館學屬於信息科學」這一表述越發顯得直觀和全面。

對於信息傳播,我們已經領略到「互聯網+」時代極其迅猛的傳播速度和呈指數爆炸增長的受眾數量。既然博物館學屬信息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 或稱信息學),博物館是信息的管理者,那麼我們將不難理解為何信息時代的到來,尤其「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博物館意味著劃時代的革命。那麼在這樣的新格局下,博物館的新業態是怎樣呢?

首先,博物館信息消費模式已改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上國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政策等因素,博物館的消費模式發生了至少以下幾點變化: 首先作為面向普通民眾的旅遊消費的組成部分,利用自身的文化標籤優勢,建構起具有共享性的文化消費儀式,招徠遊客通過消費建立記憶,並實現與自我和他人的「互動」和「對話」。新媒體技術的加入,人們可以通過微博、網路社區、微信朋友圈實時記錄當時當下的場景和感悟,片段化的建築和文化特質在個人的新媒體場域內被篩選、排列、整合、美化、傳播,在構成了個人記憶經歷的同時,也實現了人們在一個公共的、開放的空間內,向他人展示、炫耀、討論、甚至間接的二次招徠,推動他人產生實際的博物館消費,「巴黎-盧浮宮」 「倫敦-大英博物館」 「北京-故宮」一類的旅遊標籤式消費方式異常火爆。顯然,藉由範圍的擴張,博物館享受到了從精英到普通民眾的市場擴張階段帶來的經濟紅利。

其次,博物館的邊界愈加模糊。從信息學的角度,信息傳播成為了博物館的首要工作。信息傳播沒有圍牆的界限,甚至沒有時空的限制,「博物館+互聯網」「博物館+學校」「博物館+媒體」均有成功案例,甚至「博物館+媒體+互聯網」複合體也具極成功的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筆墨等於零:吳冠中《梅林》1062萬港幣成交!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