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假期,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假期,有3000萬父母在假裝陪孩子


DAY6

 孩子


6 October 2018


趁著秋日天氣尚好,趁著風還不噪,帶著孩子,出去玩吧。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姝璇



今天是國慶假期的第六天,不知不覺假期已經快過去了,這幾天,你有沒有和家人、朋友一起創造一些美好的回憶。




對很多為人父母的人來說,也許

每年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難得有時間跟孩子好好玩一場

,可是,

這個假期,你和孩子玩出了什麼花樣?



每次周末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看到各種陪孩子的父母,我都特別感慨。

因為放眼望去,基本都是同一個場景





孩子一個人在裡面玩,所有家長都像商量好了似的,在外面低頭看手機。


 


孩子換了一個更大的地方自己玩玩具,父母換了一個更大的地方玩手機。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很多父母,似乎不太知道怎麼跟孩子玩到一起,也不知道跟孩子玩什麼,自己又總有那麼多事情要做,所以,

你真的「懂」跟孩子一起玩嗎?


01


陪孩子玩的3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 第一層∶假裝式的陪玩





我曾經在兒童樂園看到個小男孩,本來自己玩得挺好,後來覺得無聊,就去叫爸爸陪他一起玩。


 


年輕的爸爸一邊刷手機一邊說:

你自己去玩啊,我不是在這裡陪著你嗎?乖啊,爸爸還有事。


 


說著指了指自己的手機。小男孩央求了幾次,爸爸還是不肯,最後只好走開了。


 


很多父母以為,「我在這裡看著你」就等於「我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

物理距離並不能代表心理距離。

人在心不在,有陪無伴,並沒有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媽媽/爸爸和我在一起」的感覺。


 


對孩子來說,互動是被看見。

父母不經意的不作為,會讓他們認為父母不愛自己,眼裡沒有自己。?


 


只陪不伴,父母花了時間,卻不能走心,

這種陪伴

只是父母的麻醉劑。??


 




  • 第二層∶負重式陪玩


 


這一層的父母,付出了時間,也付出了精力,而且他們一般都很有責任心。




他們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玩,但往往表面上是陪玩,心裡想的卻是怎樣改變孩子。

一邊陪孩子玩,一邊不停挑剔,糾正孩子的行為。







為什麼想改變孩子

因為

他們看不見自己孩子的真實存在,只看見頭腦中想像出來的「正確」的孩子,還要讓孩子朝他靠攏。




本來是玩樂的時間,卻被教導條條框框,孩子當然不願意和這樣的父母一起玩。


 




  • 第三層∶聯結式陪玩


 


聯結是一種相互歸屬,融為一體的狀態。

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深度的聯結,

既有身體的親密接觸,也有情感能量的流動。


 


宋氏家族的孩子個個出類拔萃,離不開父母的悉心培養。為了讓孩子安心成長,宋耀如特意在郊區購宅,門前有溪流,後面有菜地,四處都是供孩子撒野的場所。



 


有一次孩子們玩瘋了,在農夫的地里跑來跑去,踩壞了農田。農夫找上門問責。宋耀如賠禮道歉之後,對農夫說:"如果他們還跑去玩兒,請不要驚嚇到他們,我會教導的。"


 


宋耀如還特意買了一箱子皮球,鼓勵子女們踢球,孩子們經常把球踢得到處都是。不管工作多麼忙、時局多麼亂,他都要抽空回家陪孩子一起踢球玩。




會玩的父母,其實心裡也有一個孩子,他們懂得如何去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和童心。




他們會和孩子一起搭積木,也會陪孩子爬山撿樹葉,他們會和孩子一起游泳打球……




和孩子一起「虛度時光」的方式太多太多,他們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樂趣,因為他們也找到了自己童年時的快樂。


02


遊戲力,讓你看見真正的

孩子






心理學家

倫斯·科

在《遊戲力》一書中提出,

遊戲力不僅僅是一些遊戲和養育技巧,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真正看見孩子的方式。



 


陪孩子玩,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合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遊戲。???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皮亞傑

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兒童的遊戲要經歷三個階段:


 




  • 0~2歲的孩子,熱衷於練習性遊戲,重複練習各種動作。

    比如:一次次地把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樂此不疲。


 




  • 3~6歲的孩子,喜歡玩模仿類遊戲

    ,裝扮成想像中的角色,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商店購物」等。


 




  • 7歲的孩子,隨著規則意識的萌芽,開始玩規則性遊戲。

    他們會選擇玩伴、玩的時間、改變環境、約定協商玩法等。


 


每一階段的孩子,父母給予的陪伴方式都不一樣:





對於年紀小一些的孩子,我們就得俯下身子,和他們面對面地玩;


對於年紀大一點的,我們就得適應他們的方式。


 


只有去看見孩子的變化,父母才能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03


如何成為孩子出色

玩伴






「陪玩」的過程,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這也讓親子之間天然的聯結得到後天的升華。



 


每個孩子童年時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親密的玩伴,而

父母,就是孩子所接觸的第一任小夥伴。

那麼,如何成為孩子出色的遊戲玩伴?


 




  • 共情陪伴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嗎?





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是什麼?


TA除了這一種,還傾向於什麼遊戲?


和你玩遊戲時TA的情緒怎樣,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


TA更想跟你玩,還是跟同齡人玩?




你充分尊重孩子的遊戲選擇嗎?





TA說想玩A的時候,你有沒有因為嫌麻煩,而選擇了B?


TA想跟你玩的時候,你推脫過嗎,食言過嗎?




共情理念

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宗師卡爾·羅傑斯提出,指

能站在他人立場上換位思考,對他人的情緒能感同身受,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對方。

????


 


孩子童年時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而太多父母卻做不到。





 





  • 用孩子的表達方式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用語言來表達一切,然而,

語言不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他們的方式是遊戲。





如果我們想

聽懂孩子在說什麼

,更好的方式是

「跟著他玩」


如果我們想

告訴孩子什麼

,更好的方式是

「玩給他看」







  • 保持親密的身體接觸




在保證安全,尊重孩子感受的前提下,和孩子保持身體接觸。

例如勝利後的擊掌,落敗時的擁抱,拍肩,等等。




玩,能激發一個人最真實的情緒,快樂和低落都無法掩藏,特別是孩子,

把情緒玩出來的時候,就是跟孩子建立親密聯結的時機。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陪孩子玩,認為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玩,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可以讓父母有時間工作休息。


 


這些都沒有錯,然而,陪孩子一起玩的全部意義不僅僅限於此。


 


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總是在

聯結、斷裂和重建聯結

三種狀態中不斷變化,親子關係亦如此。




沒有那麼多天生就聯結完美的親子關係,一起玩,就是創造高質量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所以,

趁著秋日天氣尚好,趁著風還不噪,帶著孩子,出去玩吧。




作者∶JK不二子


資深少兒教育工作者,多家平台簽約作者,專註親子教育,少兒心理諮詢師在讀。公眾號∶悅心讀書(ID:yxds868)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你。關注內在,和孩子一起成長。


插圖 | 電影《天使愛美麗》


主播丨姝璇,電台情感節目主持人,公眾號:眼子君。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這個假期,你真實地陪伴了孩子嗎?你的孩子,最喜歡你跟TA做什麼?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



喜歡,就點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掉發、毛躁、油膩,可能是你沒洗對頭皮
佘詩曼:因為缺愛,所以要強又要愛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