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迅曾有一次諾獎提名機會,結果卻斷然拒絕,還寫信稱中國人不配

魯迅曾有一次諾獎提名機會,結果卻斷然拒絕,還寫信稱中國人不配

提到諾貝爾獎,想必很多國人都充滿著複雜情緒。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國,這麼多年來,居然只出了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讓我們既為有了第一人而感到興奮, 又讓我們為獲獎者如此稀少感到慚愧。其實距今90年前,曾經有一個人也許能獲得這個獎項,卻因為他正直謙遜,竟然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舊照

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脊樑——魯迅。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突然寫信給瑞典漢學家高本漢,讓他在中國區域內推薦一名文學家,以便列入下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高本漢思索半天,最後回信說國內並沒有這樣的人選,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他自己了解不夠多,所以舉薦劉半農代為推薦。不料當時劉半農還在法國,直到三年後才在一場婚宴上和好友台靜農說起此事。台靜農於是就寫信給魯迅,想把這個名額給他,徵求一下他的意見。一周後,魯迅回信,明確地告訴他:「我不配。」

魯迅畫像

在魯迅心裡,連梁啟超都沒有得過這個獎,他自認為比不上樑,所以更沒有資格得這個獎項。此外,他特別喜歡《小約翰》這本書,不管是其文筆還是立意都堪稱上乘,但是他自認為自己也沒有達到這本小說的水平,所以感覺自己不適合。其次,當時魯迅已經患有多種疾病,以後還能不能繼續創作都是未知數。倘若要了這獎,但是自己卻再也不能寫作,豈不是天大的浪費?綜合考慮一番,魯迅斷然決定放棄。

魯迅先生手稿

此外,他還特意在信眾提出,就當前環境而言,「中國沒有人適合也不配獲這個獎項」。魯迅先生的風骨由此可見——對自己的作品有清晰定位,知道自己和世界級的大師不能比肩,所以寧可直接拒絕,也不願意渾水摸魚,給後人留下笑柄。在魯迅先生的人生中,不論是行事還是作品,處處都展露出獨特的一面。他善於發現國人性格上的通病,對這些毛病加以痛斥,更時常對當權者執政的弊端、對軍閥的殘暴進行揭露,所以其作品偏重於批判、教育,注重實用性。至於文學方面的東西,那個時代的文學家們已經無力顧及,魯迅的作品在文學上也確實有所欠缺。

瑞典文學院

不過客觀地說,國際上一直沒有因為中國的落後而刻意在這個獎項上排擠我們,在此前就有瑞典的工作人員打算提名胡適,但是瑞典文學院認為他更側重於思想方面,所以該提名最終被否定。著名作家林語堂也先後四次被提名,但是因為各種原因都沒能獲獎。老舍、巴金、沈從文等老一輩的文學家,也曾經獲得過該獎項的提名,但是最終都擦肩而過。

沈從文晚年舊照

最為可惜的是沈從文,假如能活到88年,那麼那一屆的文學獎可以說一定就是他的。縱觀我國近代的文學人物,雖然可能水平上稍遜於世界頂尖文豪,但是其風骨猶在,即使面對巨大誘惑也能斬釘截鐵地說出「我不配」,其氣度令人嘆服不已。

參考資料:

《魯迅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國本是亞洲小邦,卻一直計劃「反清復明」,差點兒拉上日本合夥
古人究竟有多看重科舉?大手筆補貼寒門士子,落第還能領回家路費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