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曾經對日本人放過的場面話,如今雖應驗,卻很難讓人開心!

李鴻章曾經對日本人放過的場面話,如今雖應驗,卻很難讓人開心!

清朝末期的時候,大多數朝官都是麻木不仁,碌碌無為,但也有幾個人很努力的在為清王朝續命,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就是其中的代表者,曾國藩被稱為古代最後半個聖人,關於他的事迹和思想很多,我就不廢話了,今天我們聊聊李鴻章,這位充滿爭議性的人物。

李鴻章出身官宦家庭,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雖然會試落榜,但還是能在曾國藩門下受業,這個時候,太平軍還沒有出現,更多探討的是經世之學,但也讓李鴻章受益匪淺,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曾國藩還把自己練兵的心得告訴了李鴻章,這是很明顯的看重。

太平天國開始攻城略地的時候,李鴻章是湘軍的幕僚,對士兵的訓練還有和太平軍、捻軍的實戰,都讓他迅速積累起來豐富的作戰經驗,雖然有勝有敗,但這是兵家常事,後來更是收復了廬州,但很快又被太平軍佔領,逃走後,又入了曾國藩的幕府。

後來又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去了安徽組建淮軍,之後的生涯里,就是鎮壓太平天國,平年捻軍,主持洋務運動,是赫赫有名的李中堂,成為大清朝的中流砥柱,如果沒有後來的一系列外交事件,李鴻章在人們的印象里,肯定會是封建王朝里實幹的政治家,而不是教科書上的那個賣國賊。

縱觀清朝跟西方列強簽過的所有條約,大部分都跟李鴻章有關係,這就形成了一種錯覺,好像那些割地賠款,都是他主動讓出去的,其實他只是慈禧推出去的替罪羊,每次談判的時候,李鴻章都會儘力把損失降到最低,在他所有簽過的條約里,最著名的非馬關條約莫屬。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割讓給日本遼東半島和台灣澎湖列島,並且賠償2億五千兩白銀,是為馬關條約,這是李鴻章最為國人詬病的一點,他本人也覺得是奇恥大辱,雖然他在日本遇刺後,仍然費盡心力的為大清省下了一億兩白銀,可這沒法改變他在洋務運動中的失策。

因為過於抓緊北洋海軍的權力,導致京中官員,都以為那是李鴻章的私軍,處處掣肘,經費越來越少,又因為艦船來之不易,採取避戰政策,最終窩囊的全軍覆沒在渤海灣,發誓終生不踏入日地的李鴻章,後來卸職,可等到八國聯軍來到時候,又被慈禧請出簽了辛丑條約。

李中堂對清廷可謂仁至義盡,背了無數的黑鍋,簽馬關條約的時候,李中堂說過兩句話,一句是憤怒的對日本人說,如果你們執意要台灣島的話,那麼中國人和日本人一定會成為世仇,如今已經應驗,還有一句話,是如果談判不成,就遷都關中,和日本人展開長期作戰,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日本兵敗求和。

第二句話,其實也算是完全應驗,雖然國民黨遷都四川,和日寇繼續作戰,但還有個在延安,那可就是關中的地盤了,從這點看,李中堂的眼光和對時勢的判斷,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這些並不值得我們開心,哪怕結果是振奮的,可過程還是給當時的國人造成了太多的苦難。

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也充分說明不能小看日本這個國家,他們對新的世界格局異常敏感,就是因為知道當時全世界都將在之後建立交流,形成新的勢力格局,而不是在東亞一帶,中國獨大的局面,所以才敢一意孤行的拿走台灣島,不怕中國之後的報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諸君共勉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烏山的繡球花花 的精彩文章:

春秋時期宮廷變亂武姜的偏執,共叔段的愚蠢,鄭莊公的冷酷
他公開賣官,還明碼標價,這個皇帝有多昏庸

TAG:烏山的繡球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