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的哀愁:一戰萬花筒中的德國

歷史的哀愁:一戰萬花筒中的德國

原標題:歷史的哀愁:一戰萬花筒中的德國


「大家一定永遠都會記得1914年的夏天。人們還沉浸在古典氣息的葡萄美酒芬芳之中。」茨威格曾經用「美麗的哀愁」這樣凄美的詞來記錄一戰前最後的日子——1914年6月28日,英國一支戰列艦編隊還在德國軍港進行親善訪問,可隨著薩拉熱窩一個青年刺殺者的槍響,兩支艦隊很快將炮口直指對方……


夏天的美麗尚未過去,歷史的哀愁已經降臨——1914年7月28日,赭衣塞路、腥風血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序幕。

「焦慮的時代」,這是哲學家對一戰後西方世界的描述。然而,直到戰爭爆發,歐洲人仍以為這是一場傳統貴族似的、有底線的戰爭,全然想不到那些將要發生的毒氣戰、無限制潛艇戰、凡爾登絞肉機……畢竟,彼此聯姻的歐洲各大帝國君主,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孫,親戚之間怎麼可能發生如此慘烈的殺戮呢?威爾士親王(即後來的英王愛德華七世)是德皇威廉的親舅舅,當其聽到德國狂熱備戰的種種信息時,也是用家人的口吻責備道:對待這個外甥真該天天抽他的屁股。


「這個外甥」卻沒那麼簡單。因一隻手畸形,他從小被父母綁在馬上練騎術,由此迷上了體育。踐祚後,他將3項運動列為培養軍國主義精神的「德意志民族體育」:一是鉛球,因其與野戰炮炮彈重量相當;二是鞍馬,其動作要領恰如騎兵;三是體操,整齊劃一的步伐如出《步兵操典》。


可笑且可悲的是,這些奇葩妄行竟與德國知識精英的態度相互迎合。在戰爭打響時,著名社會學家韋伯「不管戰果如何,這都是一場偉大而美妙的戰爭」的演講,贏得上層人士的一片掌聲。不僅如此,在開戰的頭10天,在德國自願報名參軍的26萬人中,來自社會中上層家庭的子弟佔了絕大多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豪普特曼把4個兒子送上前線,畫家馬爾可作為列兵戰死在凡爾登……


魯登道夫是德國軍事獨裁巨頭之一,其長子死於陸地戰場,小兒子是戰鬥機駕駛員,死於戰爭快要結束前的空戰,他親手將兩個兒子葬在一起。這個至死仍不悔改的軍國主義者在後來的日記中寫道:「從那一天起,這麼多年一直哀傷不已。」

和魯登道夫相比,下士希特勒當時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的歇斯底里症已有了充分的表現。在戰場上,他撞上4個法國兵,居然揮舞著手槍高聲呼喊。法國人以為他身後至少跟著一個連隊,便放棄抵抗當了俘虜。營部副官在上報的材料里將其在以往戰鬥中的表現逐一列舉並建議:「對隨時準備為國家和他人從容地獻出生命的人」應授予鐵十字勳章。這位副官叫胡戈·古特曼,更要緊的是,他是個猶太人。


德國不僅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許多殘酷野蠻的戰爭手段也始於他們——1915年4月22日,德軍率先發起毒氣戰,造成交戰雙方9萬1千人死亡,130萬人受傷;時隔不到一個月,又發起「無限制潛艇戰」,直接攻擊民用客輪和商船……


國際社會理所當然地將他們譴責為「野蠻人」,將對德戰爭定性為「文明對野蠻之戰」。但德國文化人和媒體卻津津樂道於德國士兵的文化教養,說他們的背囊里總有一本歌德、一本尼采,或者是《聖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93名科學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不乏世界級的)聯合署名了《告文明世界書》,宣稱德軍是「歐洲文明的守護者」……


可這一切不僅掩蓋不了德軍的野蠻行徑,也難以挽救德意志戰士的精神崩潰。據統計,一戰中德軍出現了20萬個戰爭精神病患者,厭戰自殺者在3千名以上。


異常野蠻和殘酷的戰爭使人們格外地嚮往和平。因此,就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假消息」——1918年11月7日,德國停戰談判團來到法國,開始對停戰進行討價還價。由於在越過交戰地時插著白旗,士兵們便打聽是「停戰了嗎?」詢問變為傳言,飽受戰爭磨難的人們則將傳言當做貨真價實的消息。在合眾新聞社社長霍華德搶先發出這個獨家新聞後,歐洲人開始大肆慶祝,不僅街頭啤酒免費,就連股票交易所都提前停止了交易……

有人把一戰稱為稀里糊塗的大戰,而當時的德國,則恰如一個光怪陸離的萬花筒。人們從萬花筒中辨識出許多狡獪的政客、戰爭的狂人……可不幸被尼采言中的是:「使我們醒悟的人總是讓我們受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深海上演「生死時速」
追尋英雄足跡 逐夢深藍海天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