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干山下65張耀眼的改革「名片」

莫干山下65張耀眼的改革「名片」

首發:10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黃海波

34年前,一批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登上浙江北部的莫干山,圍繞經濟改革展開熱烈討論。這場史稱「莫干山會議」的討論,成為改革開放歷程中的一段佳話。

莫干山所在的德清縣,也得「改革基因」之先,成為一片改革熱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眾多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在莫干山下「扎堆」,產生了一大批可複製、能推廣的改革經驗。作為改革「試驗田」的德清,也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了發展活力,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鄉一體、生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都走在全國縣域治理的前列。

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會址。 謝尚國 攝

改革先鋒:小縣手握65張改革「名片」

德清有一個與改革開放「同齡」的改革樣本。

1978年,當地一家陷入發展困境的鄉鎮磚瓦廠,悄悄選派員工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學習,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也派出「周末廠長」赴磚瓦廠指導。到了年底,磚瓦廠新建的單晶爐「長」出了第一根鈮酸鋰晶體。

1983年,雙方再次突破體制障礙,組建浙江德清縣電子器材廠這個「科研生產聯合體」,開創了產學研合作的「德清模式」。

「當年,我們可是改革明星,直接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方式的變革。」由德清縣電子器材廠發展而來的中電科技德清華瑩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勇頗為自豪。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成為行業內唯一具備晶體生長、晶片加工、器件製造等全產業鏈的複合型企業。

「20年前,我們率先推行『股票田』,推動了土地大規模流轉……」談起改革往事,德清縣改革辦政研室副主任劉海波特別來勁。

著眼於接滬融杭的德清,不只有改革往事。從2010年至今,這個戶籍人口不到50萬的縣,陸續承接了65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

從優化政府服務、「最多跑一次」到推行「標準地」全面改善營商環境;從「多規合一」讓一張藍圖繪到底,到戶籍制度改革抹平身份證背後的33項城鄉待遇差異;從率先實施生態補償讓「葉子變票子」,到全國首宗村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民也能獲得土地溢價收益;從科技大市場建設試點,到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工程示範;從民宿經濟異軍突起,到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落戶……

「德清是新時代的改革熱土,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劉海波一邊介紹,一邊拿出《德清縣省級以上改革試點情況》,對著表格一一列舉,如同展示一張張改革「名片」。這65張「名片」中,有三分之一屬於「國字型大小」。德清許多改革經驗與做法開全國之先河,被複制推廣。

德清在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頒發的首批宅基地「三權分置」 不動產登記證。 謝尚國 攝

「標準地」:改革「試驗田」長出新禾

2016年,以中央啟動「放管服」改革為契機,德清縣積極爭取到了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的落戶。

「從簽訂好項目承諾書,到項目開工建設,不到一個月,真的好快。」浙江歐思達服飾有限公司項目對接人陳秋穎說,與各個部門簽訂承諾書後,他們自主完成施工圖設計、圖審並確定好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便能開工建設了。

承諾制不僅由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發文在全省推行,浙江省委、省政府更部署將「標準地」改革選擇在德清試點。

「標準地」,就是「標準建設用地」,土地出讓時明確每塊建設用地的規劃建設標準、能耗標準、污染排放標準、產業導向標準、單位產出標準,帶著「標準」一起出讓。算好項目「畝產賬」,劃定準入「投檔線」,由於標準前置,企業拿地前,就已經知道該地塊的使用要求和標準,經發改委「一窗受理」後,可直接開工建設,不再需要各類審批,建成投產後,相關部門按照既定標準與法定條件驗收,大大縮短了企業投資建設的時間。

事前定標準、事中管達標、事後管信用,「標準地」改革快速推進。2017年8月啟動,月底德清就推出了第一塊「標準地」。德清縣委書記王琴英認為,「標準地」改革深化了「畝均論英雄」的導向,通過改革供地模式、服務模式倒逼轉型升級。尤其是「標準地」改革中嚴格的環境標準與能耗標準,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充分體現。

事實上,「標準地」是德清這塊改革「試驗田」的最新產出。

2014年,德清被列為全國28個「多規合一」試點市縣之一,將同一規劃年限的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張規劃圖紙,放置於同一規劃圖紙上統籌,最終形成「一張藍圖」,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範本。

德清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邱芳榮認為,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建立了「政府制定標準、企業依法誠信承諾、部門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高效審批模式,就是對「多規合一」項目審批流程再造的再深化。正因為有了「多規合一」改革,「標準地」審批提速也有了可能。」

德清縣莫干山鎮高端民宿區裸心堡。 謝尚國 攝

改革只有進行時:這個社區17年兩吃「螃蟹」

「你這種情況,屬於原始社員股東。我們這裡還有非股東社員,以及非社員股東。」面對前來確認身份的群眾,德清縣豐橋社區工作人員周泉江耐心地解釋。繞口的名詞,複雜的設定,經他一分析,諮詢者豁然開朗。

17年前,豐橋社區第一個吃「螃蟹」——率先在全縣推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集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隨著婚喪嫁娶就學打工,社員數量發生了變化。新增加的社員,迫切想分享集體經濟收益的「蛋糕」。

「原來參與分紅的人員名單,當年是經過不斷爭吵反覆權衡才確定的。」17年前,周泉江還是毛頭小伙,對當時的喧鬧場面記憶猶新。

「蛋糕」還能不能分?應該怎麼分?上面沒有具體規定,新的改革呼之欲出。

2018年8月30日,這個社區吃了第二個「螃蟹」——率先在全省開展集體資產增資擴股試點。這一天,社員代表全票通過改革方案,確定增資擴股價格每股2萬元,162名社員獲得增資擴股資格。

豐橋社區的做法,既保障了新晉社員的利益訴求,維護了原始社員股東的權益,也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了重要的融資渠道。全程參與指導這次改革的德清縣農業局幹部周偉國介紹,為了設計這套儘可能完善的方案,他帶著社區工作人員,前後忙碌了4個月,反覆沙盤推演各種情況。

「雖然只是小小社區的一項改革,但道理都是一樣的:改革就是要不斷合理調整利益關係。」周偉國坦言。

德清縣乾元鎮中心衛生院醫療團隊進社區上門義診。 謝尚國 攝

為啃下硬骨頭:改革者先朝自己「動刀」

作為一名醫生,馬建根拿起手術刀是治病救人。作為衛計局局長,他拿起改革的「手術刀」,首先朝向了自己。

和很多地區一樣,德清縣此前的醫療格局也是「鄉鎮醫院吃不飽,縣城醫院吃不下」。醫院、醫生和群眾,都有一肚子苦水。

2017年,德清縣推行縣域「醫共體」改革,改變原來縣、鎮、村三級各管一段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實現全縣醫療資源一盤棋。

其具體做法是撤銷鄉鎮醫院的法人,組建兩大健康保健集團;通過機制保障,讓醫療人才安心在基層工作;設立連續醫療服務中心,統一藥品目錄,免費提供高血壓糖尿病基礎藥物……

馬建根坦言,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勢必觸及某些人的利益,首當其衝的便是他本人。

「原來局裡可以人事任免,所以鄉鎮醫院的院長,經常來這裡坐坐。」他笑著指著辦公桌對面的兩把沙發說,「現在(權力)慢慢下放,他們就不用來了。」

權力變小了,但是管理更加順暢,不再像原來那樣,又辦醫院又管醫院,這是馬建根最切身的改革獲得感。

試點在基層,釋權在上面。「醫共體」改革之初,不少人也有顧慮。「這不行那不行的,改錯了就改回來嘛,失敗也是改革的經驗。」老馬心直口快,話語間底氣十足。他認為,「醫共體」改革不是為了博眼球,而是為了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截至目前,這場縣域醫改已經初現成效。今年前五個月,德清基層診療人次同比增長16.7個百分點,縣級醫院高難度手術量同比提高34%。2017年全縣年度考核中,醫療衛生行業「破天荒」地進入第一檔次。

當地一位基層長期在改革一線的幹部坦言,一些複雜的改革,「試一試看一看,畢竟在一個縣域內,步子跨錯了也可以收回來。」

為擔當者擔當:改革創新容錯免責

「在德清,一系列改革帶來的疊加效應,讓改革越改越寬!」縣委書記王琴英說,這種良性循環,和當地黨委政府歷來重視改革的傳統密切相關。

這位女書記形象地表示,德清的改革就像讀書,一開始越讀越厚,困難多困惑多,慢慢地越讀越薄,越讀越開朗,越讀越起勁。

她向記者證實,當地很多敢於改革又善於改革的幹部,都「進步」了。為了真正讓改革創新者放下包袱,2016年4月,這個縣還專門出台了黨員幹部改革創新容錯免責機制,規定了對6種具體情形可以減責免責。

「該機制有利於樹立起『為擔當者擔當』的鮮明旗幟,進一步激發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熱情,營造勇於擔當擔責、寬容失誤失敗、關心愛護幹部的良好政治生態。」德清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高奇凡說。

德清縣謀划進一步深化該機制,對「最多跑一次」改革和60多項全國、省級改革試點,建立易於對照、便於執行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真正解決怕擔責怕出錯、不敢試不敢為的問題,讓深化改革的戰場成為幹部的考場。 (參與采寫:實習生田時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張衡的《靈憲》領先了西方1500年他們的「渾天儀」再次被全球矚目
沒完沒了的錄音推銷、屢禁不絕的小額詐騙……誰在操縱952開頭的騷擾電話

TAG:新華每日電訊 |